产业扶贫有了新“药方” 挖掘大山里的“金疙瘩”
本篇文章3394字,读完约8分钟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优势,共同推进精准扶贫-
工业扶贫有了新的“药方”
2013年,39岁的齐丹·扎西来到西藏梅多格县创业。2015年,他从浙江引进铁皮石斛种苗到梅多格种植。2016年6月,他注册成立公司,聘请技术人员扩大药材种植规模,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开发种植,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和增收。图为泽丹·扎西(左)和村民们在梅多格镇郎杰岗村的林地里种植金线莲。新华社记者张玉凤照片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发挥了当地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主导作用,为农民种植中草药和供应农业原料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订单生产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据报道,2016年,罗山县田燕村帮助20户贫困家庭种植了100亩瓜蒌,平均每户增收5000元。图为村陈湾组村民陈在检查农作物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李博社
近日,农业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团结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优势,共同推进精准扶贫。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扶贫的“造血”功能将继续增强,数百万贫困家庭将稳步脱贫
在起伏的山丘上,一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两旁绿色的中草药快乐地生长着。何首乌的种植地。薏苡。太子参。前胡。钩藤、决明子等。,有醒目的标志,清楚地标明药材的来源和功效。"这是一个符合国内空白和国外gacp规范的中草药示范基地."昌浩黄金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定祥表示,昌浩黄金公司在贵州省丹寨县任新建立了中药材育苗中心和示范种植基地,采取“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合作社带动药农种植药材。
像昌浩黄金公司一样,通过种植中草药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已经成为贵州一种有效的工业扶贫模式。近年来,随着大型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中草药的需求大幅增加。一些中药材种植区利用这一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取得了显著成效。
挖掘山里的“金疙瘩”
近年来,中草药种植已在许多贫困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同时,中药材产业的扶贫为中药材产地的区域化和集约化奠定了基础
近日,1500多名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贵州凯里,参加“中药之源在行动——2017中药种植企业和中药生产企业,林下产业发展与脱贫?“凯里苗族侗族医药发展研讨会”,主题为“中草药产业发展帮助脱贫”。
“大部分贫困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部分产品是原生态农产品,中药材功效和质量最好的生产环境是原生态农业环境。”中国医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毕文刚在座谈会上说。
中草药在中国贫困地区广泛种植。如何挖出埋在山里的“金疙瘩”,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扶贫的重点。凯里市副市长龙梅表示,凯里市药用资源丰富,共有药用植物2656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25.4%,占贵州省的67.7%。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中药材中,凯里有328种重点中药材。凯里依托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民族医药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大力发展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将苗侗医药发展作为“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税费优惠、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保险和土地使用担保等产业基金激励措施。,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带动扶贫。丹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15万多亩,种植者年均收入达到2.5万元,600多名农民走上了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的道路。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提出,未来三年,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应在贫困地区实施,重点是建立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通过设立卡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与贫困人口的准确扶贫联系起来,基本实现每个家庭都有增收项目,每个人都有脱贫之路,帮助中药材产业的贫困人口按期脱贫。
近年来,中草药种植已在许多贫困地区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之一。中草药产业的扶贫不仅增加了中草药的总供应量,促进了保健产业的发展,而且为中草药产地的区域化和集约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在传统的道地药材大规模集散地,已经形成了县市两级不同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区,中药材产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许多传统道地药材产地发生了转移,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形成了新的产地。
创新中草药财富
由于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中药材产业难以进入市场,龙头企业必须扶持和带动产业扶贫。目前,中草药行业已经形成了多种标准的扶贫模式
根据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将引导100家制药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基地,发展100种大宗道地药材的种植和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建立较为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到2020年,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将不断增强,数百万贫困家庭将稳定脱贫。
记者了解到,中草药行业已经形成了多种标准的扶贫模式:如天马、涪陵、灵芝模式,即龙头企业建立菌种工厂,生产菌棒送去,扶贫办补贴购买,交给农民自己建房。或者在温室、森林中,龙头企业购买成品,并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另一个例子是半夏模式,即龙头企业提供或协助购买种苗,由扶贫办补贴,龙头企业引导农民种植。收获后,龙头企业将以市场价格或合同价格购买;此外,还有金银花模式,其中龙头企业提供或协助购买种苗,扶贫办公室补贴购买,龙头企业指导种植,以保护价购买,然后每年以市场价格购买。
“由于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中药材产业难以进入市场,龙头企业必须扶持和带动产业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或合作社的方式,统一提供种苗、农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和培训,扶贫办对每个农户的补助资金在监管下统一使用。通过协议,在产业化扶贫达到生产阶段后,扶贫资金和相应的利润将分配给农民,农民的收入也可以通过种苗结算和保购模式来带动和保障。”毕文刚说道。
“每天从家里坐电瓶车去上班只需要5分钟,非常方便。”住在附近兴仁村的吴杏花昌邑黄金公司的中药材种苗基地,熟练地种植着药材种苗,并谈到在家工作的好处:“每月2500元的工资与在外工作的收入差不多,但离家很近。照顾家人和孩子很方便。”昌浩黄金公司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允许贫困家庭加入种植中草药的工业合作社。这一模式覆盖了丹寨县107个村庄的4800多个贫困家庭和16500多人。
何定祥表示,昌浩黄金公司正在创新建立中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利益机制,重点是工厂化养殖,发展合作社促进种植和精深加工,进一步引导产业扶贫。力争到2018年,推动丹寨县112个村工业合作社种植25000多亩中草药,覆盖6000多个贫困家庭。
提高扶贫的有效性,然后“增值”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综合利用,促进以药食两用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产业发展和生产;推进业态整合,开发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
除了传统的中药材种植扶贫模式外,各地都在努力发展一批大型卫生产业,促进扶贫成果的有效增值。在凯里市苗侗医药文化街,记者看到苗侗医广,病人不断来看病,苗侗药材市场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独特的苗侗药材。凯里市中医院院长、妙玉医学会秘书长王政告诉记者,在医学文化街上有54个中医博物馆、苗毅光、毅光,汇集了4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苗医生;该市场有94个固定摊位和200多个活动摊位,聚集了300多名制药业农民。
“根据对药农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品种和数量的不同,药农的收入也不同,从每月8000元到9000元不等,从2万元到3万元不等。”王政表示,今年苗族侗族医药文化街准备成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打造苗族侗族医药文化产品线的线上线下平台,为街上的商家和药农提供多渠道的发展空空间,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苗族侗族医药文化的发展。
中草药行业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中草药企业加强正品中草药品牌建设。促进综合利用,促进以药食两用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的产业化开发和生产。推进业态整合,开发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目前,凯里市正以凯里国家医药产业园和万超苗东白草医药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引导飞云岭、苗人堂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和品牌优势,开发营养产品、保健品,发展保健养老等产业项目,拉长医药产业链,使中草药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当地贫困人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董磊)
标题:产业扶贫有了新“药方” 挖掘大山里的“金疙瘩”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61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