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再上新台阶
本篇文章3162字,读完约8分钟
蒯州11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已经进入工程开发阶段,预计将于明年初进行首次飞行。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空航天高峰论坛上展出的快州11固体运载火箭模型。本报北京9月4日电(记者郭景元)从2015年中国首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发射,到今年初“快州一号”火箭“一箭三星”纯商用发射模式的成功...近年来,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蓬勃发展。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将超过1.7万亿元,而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宽带互联网,将达到8000亿元。
8月3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峰会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专家讨论了商业航天项目的合作和技术发展趋势,将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经营
还记得今年年初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运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的“快州一号”小型固态运载火箭吗?它成功地将三颗卫星送入轨道,这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新的一步。
在不久的将来,郐州家族将会增加另一个得力助手。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快州11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计划于2018年第一季度以“一箭六星”的方式进行首次飞行。
“快州11号”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5吨,可进一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和快速发射的需要第四航天科技研究院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泉表示,除了重视火箭产品研发的成本控制外,快舟11号还将通过机动发射和新的测控手段降低成本,简化卫星与火箭之间的测试环节和流程,并通过购买保险等多种商业手段降低火箭发射失败后的成本增加,从而全面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
“快舟”系列火箭的起飞也催生了商业航天工业的精确着陆。今年4月,中国第一个国家商业航天工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工业基地正式开放,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产业和技术的优势力量不断涌入。
第一个落户的公司是航天科技火箭公司,该公司在建造运载火箭总装中心的第一阶段总投资约为17亿元人民币。计划于2018年完成并投入运行,这将形成未来两年内测试和测试20个运载火箭总装的能力,年产值15亿元。
发展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航天科技董事长高宏伟表示,由航天科技、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等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的总规模为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将主要投资于商业航天、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和工业基地双创,一期融资25.8亿元已经到位。
预计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近150家企业将落户园区,年产值300亿元。这些领域的优势企业也将在武汉国家航天工业基地取得巨大成就。
“互联网+”的创新思维
“跨界”、“融合”、“互联”和“共享”――在“互联网加”时代,空间发射和卫星应用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被颠覆。
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世界上一半的人口无法使用互联网,信息的缺乏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为此,航天科技提出建设“红云工程”,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补充现有基于低轨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统的通信系统,为实施“互联网加”战略和产业发展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以“红云工程”为代表的天基互联网将成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前景广阔,有助于培育新兴的航天产业“互联网+”第二航天科技研究院红云项目总设计师向凯恒告诉记者,该项目也是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道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地球轨道和宽带的结合完全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划,“红云项目”分解为“1+4+156”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在2018年前启动首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颗星的关键技术验证;从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四颗业务测试星,形成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的业务体验;第三步,到2022年实现全部156颗卫星联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建设。
“在未来5至10年内,通信卫星将成为商业航空航天的发展热点,也是最有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领域。”据凯恒介绍,许多民营企业先后与“鸿运工程”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的运营将更加灵活,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甚至一些专利,这是可能的。”
打破信息壁垒,开放和共享的红利被释放给更多的企业。在指标方面,中国首个由航天科技打造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商业航天区已经开放,为全社会招募合作伙伴,聚集商业航天要素资源,提高科研资源配置和航天产能利用效率。
目前,商业空间区发行的合作配套需求已超过2亿元,交易额已超过3000万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商业航空航天发展的无限潜力(000547,诊断单元)(000547,库存单元)正在被逐渐挖掘。
商业航空越来越好
目前,世界空间地图正在不断扩大。据统计,有60多个国家有专门的空间项目预算;21世纪以来,世界上诞生了140多家由天使或风险投资支持的新航天企业。在过去的五年里,平均每年大约有17家航空航天公司破壳。
与此同时,对全球航天工业的投资也在不断增长。“目前的产值虽然只占全球gdp的0.44%,但增长速度很快,能够带动全球gdp增长和技术发展,航天领域的商机也随之出现。”中国航天科技(000901) (000901)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维刚说,在中国,除了航天科技、航天科技等传统的航天单位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私营公司参与了卫星制造和运营,以及运载火箭的开发等。,航空航天工业的受欢迎程度只会增加。
孙维刚认为,商业航空航天的目标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市场规则,在航空航天领域进行商品交换的经济活动。“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太空的门槛已经降低。随着人类自由探索并成为太空强国的愿望,太空产业已经从服务国防和探索转变为服务人类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可以预见,未来商业航天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在航天制造设备、地面应用产业、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和共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实施航天工业园和信息港项目,将加快推进中国信息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国防科技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田玉龙介绍说,国防科工委还在组织起草加快发展商业航天的指导意见,重点支持商业航天市场准入标准、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地面设施共享和商业卫星ppp模式的制定,加强发射许可证管理,加强航天产品安全监管,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商业航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遵循相关政策, 避免商业航天发展的盲目性、不合理投资和产能过剩,促进中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
商业模式创新是发展的基础
纵观世界,航天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格局正处于一个促进传统航天领域变革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加速航天、信息和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契机时期。商业航天将在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加快航天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国防与民用技术一体化的国家航天创新体系等方面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涌入航天领域,发展协同效应进一步聚集。从航天初创公司和传统企业的模式演变可以看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基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一产品服务模式正在向延伸整个产业链的服务方向转变,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发展商业航天的基础。
随着基础技术的发展、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资金已经成为影响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变量。航天企业利用市场化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开发成本可控、使用方便可靠的航天技术和产业,共同为用户和合作伙伴创造商机和市场。
未来,大胆探索资本、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加快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将推动商业航天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试验田”,打造航天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孵化器。(圆英尺)
(主编:崔晨hx015)
标题:商业航天,再上新台阶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880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中国神华打开涨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