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走出去”的步伐遥遥领先 树立丝路经贸往来样板
本篇文章2800字,读完约7分钟
图为中哈列车在中哈物流中转基地(连云港(601008))装货。本报记者郭景元照片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大量中国产品进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和市场,实现了更快、更高效的跨境运输和更频繁、更多样化的进出口商品交流。在巨大的经济和贸易数字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的产品质量第一,服务准确。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江苏“走出去”的步伐遥遥领先。截至2016年底,江苏共有1067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涉及54个相关国家,投资项目513个,贸易总额1097.5亿美元。在巨大的经济和贸易数字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的产品质量第一,服务准确。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跟随国家质检总局“一带一路质检分局”采访团,探讨了该出口省的经验。
中华半里通达丝绸之路
上午9点,记者来到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工作人员正忙着分拣不同批次的货物,最后装上集装箱。在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列重型箱式火车将从基地运送这些货物,并将在短短6天内准时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合作项目是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第一个国际实体项目。现在,哈萨克斯坦已将连云港视为进入中国、走向世界的“黄金通道。”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说。今年2月,第一列装载720吨哈尔滨小麦的列车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出发,经江苏省连云港港海运至越南。这是哈尔滨小麦第一次从中国过境并运往东南亚市场,这也促使连云港成为哈尔滨小麦过境中国的唯一始发港。“目前,列车运行良好。中国的西行商品包括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该基地实现了点对点的快速通车,到达哈萨克斯坦的列车运行时间从12天缩短了一半。”刘斌告诉记者,该物流基地自2014年建成以来,逐渐盈利。截至今年5月,中国累计出口货物721万吨,集装箱48万标准箱。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第一个节点城市,也是江苏建设“一带一路”枢纽核心区和先导区的实践。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顾仲瑛指出,哈哈列车在连云港的运营是通过海铁联运将哈尔滨小麦运输到东南亚市场,突破了哈萨克斯坦粮食因地理位置而出口困难的障碍,同时解决了中亚和中欧列车实装集装箱多、返程少、返程空装载率大的问题。顾仲瑛介绍说,连云港口岸还为哈萨克斯坦小麦过境引进了一种创新监管模式——“从收到发”。顾名思义,“集改三”是指将集装箱改为散货运输,这就涉及到哈尔滨中转已入库的小麦,这样就不会在连云港丢失,也不会引入其携带的有害生物,也不会尽可能多地将下脚料和粮食洒出来。此举为两国日益频繁的粮食经贸交流开辟了更加便捷的运输渠道。数据显示,2016年连云港港吞吐量达到2.2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70万标准箱,领先江苏港,有力推动了枢纽核心区的快速发展。检验检疫部门准确满足连云港“中转基地”建设需求,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实行点对点合作,实现了两地列车的“抵离检”,零等待时间服务品牌已初见成效。2016年,“连欣欧洲”和“连欣亚洲”共运营列车469列,46,900标准箱,运量居全国列车之首。
大国品牌合作共赢
徐州作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拥有358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不仅徐工集团等本土优势企业不断成长和发展,德国利勃海尔、美国特利马克、韩国斗山等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也相继落户徐州,形成了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表示,近年来,集团加快了的产业布局,开发制造了一大批适应东南亚湿热气候、俄罗斯寒冷低温气候、中东干热气候的产品,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在当地扎根。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新局面,徐工集团还在“一带一路”采取合资等方式与相关国家探讨联合建设、共赢发展。2014年5月,由徐工集团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共同建立的工厂正式投产。那一年,售出了161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同年获利。目前,徐工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市场份额超过90%,进一步辐射周边国家,提升徐工在中亚的市场建设和品牌影响力。据统计,徐工产品已出口到与“一带一路”相关的48个国家,占出口总额的76.1%。营销渠道覆盖“一带一路”42个国家,巴西、俄罗斯、中亚和中东市场份额位居前三。不久前,徐工集团的10台履带吊也参与了以色列阿什杜德港的建设,为国家行业实践“一带一路”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出口工程机械已成为徐州的特色产业。徐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陈伟表示,检验检疫部门鼓励企业从“应客户要求被动签证”转变为“积极使用优惠证书,增强议价能力,扩大产品出口”,努力解决在使用原产地政策和对外贸易技术壁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打开绿色窗口,率先实现重点支持企业“无纸化”签证、信用签证和电子数据优先审核,实现中国工程机械日常业务“零等待”。
私营企业携手合作
“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必然会导致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国际化战略和资本运营的优秀民营企业的出现。被誉为“中国第一布匹市场”的苏州吴江区盛泽镇的真实写照:“日出满丝,衣装遍天下”。盛泽镇是中国丝绸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现在有2500多家纺织企业,年产面料130亿米,现在是一个十亿美元的产业。“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给盛泽这个聚集了数千家民营企业的小镇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品牌合作、设立办事处和R&D中心,盛泽已经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经贸交流,以增加其市场份额。“东方纺织城、方云城、丝绸城等平台也开辟了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借助‘网上丝绸之路’,鼓励民营企业面向海外市场,参与全球竞争。”盛泽镇党政办公室主任沈月华补充说,盛泽还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接交流,拓宽了丝绸之路的“朋友圈”。2015年8月,吴江出口丝绸纺织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通过聚集丝绸和其他领域的高质量企业,纺织工业被敦促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为了扩大示范区丝绸纺织品的出口,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是关键。吴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汪晓峰介绍说,检验检疫局和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联合成立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成立出口丝绸纺织行业质量促进委员会,促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技术等基础水平的提高;建立综合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公众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示范区开展灵活高效的出口通关监管模式积累经验。此外,今年1月至5月,以吴江为例,共签发了4,527份优惠原产地证书,出口到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国家,签证金额为2.03亿美元。按照5%的平均关税优惠,出口产品可以享受进口国家7000万元以上的关税减免。江苏检验检疫局帮助出口产品利用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使“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工程做大做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景元)
标题:江苏“走出去”的步伐遥遥领先 树立丝路经贸往来样板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91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厦门海沧区:聚人才兴产业
下一篇:湖北监利:小黄鳝闯荡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