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区:聚人才兴产业
本篇文章3333字,读完约8分钟
“海洋中的所有河流”精英团队挑战赛参赛者的集体照片。我们的记者薛志伟照片
海沧区京口岩社区青年公寓。我们的记者薛志伟照片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汇聚和利用世界各地的人才,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十分重视人才工作,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全区人才总数达到18万人,被评为省级“人才强区”试点。
多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并于2012年率先实施了“万江入海”的人才政策。这一举措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最终上升为福建省和厦门市的人才计划,并推出了“万江入海”的人才品牌。
海沧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人才高地”的发展目标,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面向全国“不只是从地区引进人才,也不谋求所有人才的发展,不受任何限制地用好人才”。一批来自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从全国各地聚集起来。全区人才总数达到18万人,被评为省级“人才强区”试点,被评为全省第一个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集聚基地。人才引领发展,聚集人才,成为海沧发展最生动的实践和生动的写照。
引入人才保护政策
出台了涵盖工业经济、社会民生和服务保障三大方面的十二项政策,吸引了各界人才
海沧区在“海纳百川”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1+n”人才政策体系,即围绕建设“世界级人才高地”的目标,出台了涵盖工业经济、社会民生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的12项政策。
海曙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曙围绕“振兴实体经济”和“创建工业区”出台了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产业专项人才政策;围绕社会事业发展,一次出台了教育、医疗、社会工作和文化四项特殊人才政策;以"弥补民生缺陷"为重点,2017年修订完善了五项教育人才专项政策;围绕精细化服务,针对人才集中反映的住房问题,先后出台了企业人才住房优惠措施和青年人才公寓管理措施,促进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
在推进人才战略的过程中,海沧五年来投入近5亿元,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行业人才、社会事业人才、台湾人才和大学毕业生五大类人才提供了20项91项支持措施。为1100多人(次)提供了近2.1亿元创业扶持、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扶持资金,投资2.5亿元人才公寓建设,实现了从创业到生活的全面发展。
优惠政策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叶颖就是众多人才的代表。2012年,叶颖被选为厦门“双百计划”的首席企业家。她放弃了在美国高薪稳定的工作,来到海沧创办了李频制药。自2013年李频医药(厦门)有限公司在海沧成立以来,企业已连续获得各类人才奖励1000多万元。
海沧区也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协调发展的人才发展战略,即企业引进海外资深科学家带领团队完成部级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2013年9月,位于海沧的厦门特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进美国资深科学家卢建明博士,聘请他担任R&D项目总监。为了配合卢建明的工作,他的研究小组配备了一名博士、七名硕士和高标准的实验室和科研硬件。“优越的环境使卢博士的研发进展顺利,他的团队很快完成了科技部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特宝生物副总经理石说。
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海沧区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服务体系创新,构建了生物医药人才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了“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促生产”的良性循环。
如今,“万江入海”人才工作的品牌效应不断释放,人才聚集的局面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海沧区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35名,其中两所院校院士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2名,省级“百人计划”专家70名,市级“双百计划”专家128名。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实施“企业自主评价+行业专业评价+市场发展评价”的评价模式,初步建立行业分类薪酬评价体系
海沧区建立了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只有学历和职称的评价模式,实施了“企业自主评价+行业专业评价+市场开发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并进行了薪酬水平调查。通过制定集成电路行业人才政策,修订生物医药行业人才政策和企业人才住房政策,初步建立了不同行业和类别的薪酬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利用人才,海沧区开展了职称评审改革,并发布了《厦门市生物医药行业职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海沧)》。该方案实现了评估端口的先进性,允许行业协会参与职称评估,允许员工上门申请,缩短了申请周期。评价主体多样,组成创新专家评价库。海沧生物医药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参与率不低于40%,真正实现了“企业对企业人才的评价”。同时,该方案的评价标准具有实用性,不将论文视为硬性要求,而是可以被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所抵消,从而实现论文不仅突出实际成果,而且采用适合企业需要的面试与答辩、实地考察、量化评分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被评价的人才得到充分利用。此外,该方案还提倡评价与使用相结合,以企业为单位申报,评价对象由企业自行选择。如果企业在评价对象的职称晋升后提出了岗位晋升计划,将给予加分以实现通过评价的晋升,使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吸引、留住、成长”。
海沧区在职称评定改革的基础上,推进选拔培养,推进人才提升机制,组织人才工作交流、人才计划申报、咨询等活动。,从而不断增强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意识。五年来,海沧区独立培养了四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7年,海沧区两名专家入围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占全省入选人才的一半,创历史新高。
让人才安居乐业
实施“货币+实物”人才住房工程,提供个性化住房解决方案,解决各级人才住房问题
2014年,厦门特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员工黄立伟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钥匙——海沧区政府提供的免费人才公寓。"人才室交通便利,生活方便."黄立伟说道。这套公寓让黄立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通过扎实的工作,他已经从产品专员晋升为产品经理,成为公司年轻的骨干。
黄立伟在海沧找到家的感觉得益于海沧实施的“货币+实物”人才住房项目。该项目提供个性化的住房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解决各级人才的住房问题,实现“求职学生免费住房、职场新人优先住房、关键人才稳定住房”。
就货币补贴而言,海沧区在落实全市人才住房政策方面效率最高。自2012年以来,它已向440名人才支付了超过2370万元的购房和租房补贴。2017年,集成电路人才和教育人才住房补贴陆续出台,确保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人才住房。在实物住房方面,分批推出了3000多套人才公寓,按照提包入住标准进行了装修,并提供了生活设施,以满足年轻人才对"食、住、娱"的需求,800多人相继入住。
为了让海沧的各类人才无忧无虑地生活,海沧建立了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开展了区领导与高层次人才的对接工作,创新了“部长会议室”等联系人才的形式,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人才工作流动服务站,促进党建和人才工作的共同发展。到目前为止,地区领导已经走访和慰问了500多名人才,解决了儿童教育和人才融资开发等几千个问题。
海沧在留住人才的同时,也在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成长壮大。他们通过活动推进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团队竞赛的形式举办“四海一家”精英团队挑战赛,打造海沧“跑人”的人才版,吸引了来自厦门上市公司、高校、重点企业、海峡两岸交流团等数千人。此次活动吸引了250万人,成为海沧区人才交流互动、风格展示、运动推广的品牌活动。
第二届挑战赛冠军团队、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芬表示:“本次比赛促进了不同行业的人才交流,极大地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培养。我们将带更多的年轻人参加下次比赛。我们珍惜这样一个好平台。”
海沧区委主要负责人说:“目前,海沧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建设‘世界级海湾城市’。为此,我们将以人才体制和机制改革为抓手,以求实求索、改革创新的决心和优先发展人才的信心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优质的软硬件环境从世界各地引进人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薛志伟)
标题:厦门海沧区:聚人才兴产业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913.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