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压力
本篇文章1497字,读完约4分钟
闫妍大一■我们的记者张伟
a股最近进行了调整。上证综指先是跌破3400点,然后试探3300点。一些市场分析将这一调整归因于限售股“解禁”的到来。事实上,投资者应该理性地看待解禁限售股的压力,尤其是不应该简单地将解禁等同于套现。
解禁限售股是a股市场的一个敏感话题。由于ipo前的原始股东持股成本极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东持股成本往往低于公平市场价格,这使得中小投资者很容易担心无论市场实力如何,被禁股票都会被任意减持。从过去的情况来看,有些大股东和特定股东对中小股东极其不负责任。市场混乱,如悬崖式降价、净空式降价和桥梁式降价,都受到了批评。
据市场统计,今年12月至明年2月,a股解禁规模分别为3209亿元、5743亿元和2811亿元。未来三个月,a股将面临超过1万亿元的解禁压力,这是近年来最大的解禁浪潮。
然而,投资者不应夸大解禁限售股的压力,也不应给整个市场造成过度恐慌。首先,解禁限售股上市流通并不意味着实际减持和套现,解禁后不会在第一时间急于套现。解禁一万亿元的压力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规模,实际的减幅远远小于这个规模。持有限制性股票的股东在股票解禁后是否选择减持和套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持有成本、市场机会、公司前景和自身财务状况。一些限制性股票是通过私募发行的。目前,股价低于发行价,解禁后也不太可能“割肉”。许多持有限制性股票的股东是长期投资者,当股价波动时,他们不会轻易出售自己的股票。在这方面,不难看出,通过那些已经充分流通的公司的股东变动,相当数量的大股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第二,新的减持规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减持的现金压力。今年5月26日实施的减持新规,不仅堵塞了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过桥”减持的漏洞,也抑制了非上市股东减持,从而抑制了被禁股股东任意套现的冲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数据,从总减持量来看,从新的减持规定实施到10月底,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了73.3亿股,减持总额为763亿元,日均减持7.3亿元。从2017年初到新规实施,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102亿股,总额900亿元,日均价值9.4亿元。同期约为5个月,在6月份以来指数逐渐走强刺激股东减持意愿的压力下,6月至10月份发行的限售股数量较1月至5月份增加了近30%,新规实施后的日平均减持量仍比新规实施前低23%。
第三,工业资本的增加和外资、养老金等长期资本的流入可以缓解现金减少带来的压力。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上海股市共有137家公司披露了193项减持计划公告,并计划减持31.12亿股。根据前一天相关股票的收盘价,市值约为470.63亿元,仅占上海股市总市值的0.17%。这意味着实际减持不会对市场资金产生大的影响,而减持的影响主要来自心理层面。最近,当a股回调时,北行基金大举买入。11月23日和28日,沪港通的净流入分别达到20.99亿元和21.01亿元,自10月中旬以来,单日净流入已超过20亿元。
第四,由于解禁限售股上市流通,部分股票价格大幅下跌,主要与估值水平偏高有关。例如,上海银行、无锡银行、江阴银行和常熟银行等新银行股在大量限售股解禁后大幅下跌。其中,无锡银行在9月25日解除了607,001,700股限售股的禁令,其股价下跌。11月28日收盘时,无锡银行股价较解禁前下跌了约28.87%。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次新银行股之前被炒作得太多,估值明显偏离行业平均水平,因此股价已经处于回落过程中。从5月中旬到9月25日,无锡银行的股价下跌了近55%。该股估值仍高于同行,最新动态市盈率超过13倍,而沪深两市原有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大多为5至8倍。
标题: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压力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40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