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不是线下消费的简单转移
本篇文章1879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郭金辉
“双十一”刚刚结束,但许多人仍沉浸在网上消费的享受中。
“对于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的关系,线上消费的扩张不能简单地描述为线下消费的转移。在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关于消费日益增长的基本作用的报告中,提到了一项关于网上购物用户的特别调查结果。报告显示,近年来,网上交易量占很大比例,这是网络销售刺激的新消费。可以说,网上消费的发展起到了促进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线下消费的转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发言人孟伟在11月1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行的宏观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说。
网络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今年,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升级的态势。”孟伟说道。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高31.7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实体商品网上零售总额为3.7万亿元,增长29.1%,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
至于下一步消费政策的取向,孟伟表示,关键是要把握市场消费转型的新趋势,着力提高消费质量,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新的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
在完善消费促进体系和机制方面,要落实具体措施,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鼓励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在拓展新的消费增长点方面,要研究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绿色产品消费,扩大国内外产品同线同标项目实施,拓展和提升信息消费,培育和拓展智能家居等新的信息消费。
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要加快电子商务与实体零售的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流通领域的新业态,规范和引导新消费模式科学有序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市场规范管理,查处消费者侵权行为。
关注网上购物的绿色化
电子商务、快递和外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比如包装垃圾和一次性塑料制品。
近日,国家邮政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驱动、源头治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推进源头治理,增加绿色快递服务产品供给,提高快递行业包装领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包装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据我们了解,国家邮政局已选择北京等8个省市和5家企业开展快递绿色包装应用试点,商务部还选择了32个城市的280多家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绿色物流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孟伟说道。
一是完善制度规范。不久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会议上回答有关问题时表示,他将配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即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实施商品和快递包装的减量化要求,包括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使用,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同时,我们将研究调整塑料限令的实施范围,按照限制、替代、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领域的塑料产品进行分类,并提出管理措施和政策要求。
第二,提出新领域的政策措施。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正与商务和邮政部门合作,研究在电子商务、快递和外卖领域推广绿色物流和绿色包装的实施方案。在该实施方案中,电子商务平台、外卖监管平台和物流企业将被要求提供绿色消费选择。同时,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发展单元化物流,推广标准托盘,共享快递等可回收物流设施。
第三,推广可回收和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方面,收集和筛选一批技术成熟、工业技术好的可回收降解包装材料,并在条件成熟的领域和行业推广使用。与此同时,在研发、生产和推广方面制定了一些支持措施。
第四,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处置。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源回收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了约50个资源回收基地,推进典型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加强垃圾焚烧设施运行监管。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有条件的重点城市逐步减少含塑料的初级垃圾的直接填埋。
“网上购物物流和快递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对,共同解决,使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孟伟说道。
标题:网络消费不是线下消费的简单转移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662.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