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更精准 服务更聪慧(倾听?社会治理智能化)
本篇文章2514字,读完约6分钟
核心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从人民关心的事情和人民满意的事情出发,不断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本专栏将从现在开始推出“智能社会治理”系列,关注社会治理的新举措和新亮点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603883,医药股)。
明眼人知道生活津贴和社会援助是准确的
申请低保家庭上半年可支配总收入为5500元,人均月收入为230元。该家庭没有符合最低生活标准的其他财产...陆,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各种房产的细节被隐瞒。我以为我可以逃脱惩罚。我不想交材料,但我被查了出来:申请生活补贴上半年的可支配总收入实际上是16800元,人均月收入是700元。申请人
有什么“眼睛”,能一眼认出来吗?原来,去年9月,滁州市建立了家庭经济状况检查中心和家庭状况检查平台,通过网络共享社会救助、婚姻登记、人类社会、工商等信息。工作人员只需提交申请人的身份证、查询授权书等。借助“大数据”搜索平台,申请人的家庭财产、车辆、税务、社保等信息一目了然。
滁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张静认为,通过平台验证,低保认定的准确性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如今,有了所有的信息网络管理,两个人就可以完成验证工作:一个人负责验证已进入平台的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房产查询授权书、验证授权书等信息,确保手续完备;另一个人输入申请人的姓名、身份证和其他信息。此时,平台将显示各部门掌握的申请人住房、车辆等所有信息,工作人员将逐一核对并出具报告。
“我们将把核查报告和预警信息反馈给县级和城市低保审批部门,由他们进一步认定和处理。”张静说,“大数据”检查不会取代家庭调查,但会在之前设置一个障碍,筛选出那些试图提前逃脱的人,从而节省大部分人力。同时,检查后获得的信息也将有助于后期的住户调查。截至今年6月初,核查平台共受理20,207户45,613人,发现预警信息1,635条,反馈给相关审计审批部门,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申请予以驳回或驳回,提高了社会救助的准确性。下一步,将扩大申请范围,所有社会救助申请都将纳入平台的核查范围。
走进大楼,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是有效率的
下午5点40分,杨鹏程下班回到仁文公寓。在大楼的大厅里,小杨把脸指向大门旁边的标识符,标识符的屏幕自动亮了起来,显示出小杨的脸。很快,小杨租的房间号码和“验证成功”的字样出现在屏幕上,旁边的玻璃门自动打开。"不带钥匙或门禁卡太方便了!"小杨说:“最重要的是安全。非租户根本无法进入。”
29岁的肖扬(音译)是一名海洋石油勘探工程师,他还没有成家,自山东来,他只在上海浦东工作了两年多。去年,小杨搬进了位于浦东新区的公共租赁房“仁文公寓”。“我们从一开始就引入了以人脸识别为主要手段、指纹识别为辅助手段的智能控制和门禁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门禁方式。”浦东新区公租房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租赁运营部经理曲说。
为了解决青年工人和外来人才的阶段性住房困难,上海出台了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由于政府补贴,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低于同等条件下的普通租赁住房。价格“差距”有时会导致不当的利润追求。“我们的智能管理可以消除这种现象。”屈对说:
当每个房客办理入住手续时,他会在物业管理办公室当场收集自己的脸型和指纹。由于人脸和指纹的唯一性,它可以有效地限制公共租赁住房租户以外的人进出社区,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居住环境,而且从技术上实现了对转租、出借、集体出租等非法使用公共租赁住房行为的控制。“到目前为止,社区内还没有发现转租或借出的情况,租金收缴率已达到100%。”住宅物业经理朱慧丽对此表示赞赏。"有了这个系统,我们的管理就方便多了."
“对于亲友的短期访问,我们将酌情开放短期身份识别功能。”蔡平说:“为了保护租户的隐私,收集到的信息不能输出。如果租户搬走,信息将被删除。”
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上海其他地区的公租房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管理方法,如使用身份证或手机动态密码开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一位人士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在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中全面推广这些智能化手段,并依靠“系统+技术”进一步提高上海公共租赁住房的运营和管理水平。
大数据监控、高价医疗管理
"医疗设备采购数据异常,请注意风险提示!"近日,四川省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医院医用耗材采购价格明显高于上月全省最高价格。平台系统自动发出风险通知后,医院进行了整改并重新调整了采购价格。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四川已建成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监管平台,将四川近850家公立医疗机构和4698家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采购纳入网络,对高值医用耗材年平均采购价格、最低采购价格和最高采购价格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形成异常采购价格的实时监控。
基于大数据,四川省医疗设备采购价格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至2016年底,在执行国家省级最低投标价格的基础上,全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平均下降近10%;2016年,全省医疗设备挂网产品参考价与省外价格相比平均下降近25%。
鉴于“大处方”导致的医疗费用高昂,大数据再一次显示了它的才华:四川建立了一个医疗智能审计系统,利用大数据“脉动”千千数千份医疗费用单据的合规性。
在新津县卫生规划局二楼的大数据监管中心,数据在几乎占据整面墙的显示屏上实时变化。据报道,该中心将把全县所有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纳入监管范围,门诊、住院、药品等基本医疗项目将实时出现在显示屏上。与此同时,监管平台为单个处方的金额设置了红色警戒线。如果初步预测是异常处方,卫生福利局将启动调查程序。
目前,已在新津等地试点的智能审计监督系统正覆盖全省的医疗行为。届时,这种利用大数据构建的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医疗行为的24小时实时在线监控,从而遏制“大处方”和“不规范处方”现象。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30日09版)
延伸阅读
标题:识别更精准 服务更聪慧(倾听?社会治理智能化)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14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