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本篇文章3799字,读完约9分钟
我们的记者胡平
采访者严立红,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尹兴民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基金研究所邢成
监督人
信托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子行业,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在探索行业深度转型的方向。下一步的新动机是什么?新的力量如何发挥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令人担忧。日前,本报记者邀请了三位信托专家从不同层面解读信托业的创新发展及其未来变化。
引领行业的顶级设计越来越完美
记者:能否请您梳理一下中国信托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路径?
翟李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托业的顶层设计始于2001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与《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年)和《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2010年)共同构成了一个涵盖信托业务和信托业的标准。2017年,信托业顶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
在制度建设方面,2017年7月26日,银监会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慈善信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国慈善信托监管体系基本建立,为基础信托体系中的信托业务规范增加了新的重要内容。《办法》不仅为慈善信托受托人和其他当事人提供了规范的操作依据,也为相关部门的备案和监管提供了统一的规范要求,有助于改变以往不同地方在慈善信托备案过程中不同规模的情况。《办法》突出了不同受托人的专业角色,特别是在管理慈善信托财产方面,突出了信托公司的专业性,有利于维护和增加慈善信托财产的价值。
在基础配套设施方面,2017年8月30日,银监会发布了《信托登记管理办法》。随后,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宣布,信托登记系统于9月1日投入运行。这是继2014年《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之后,我国信托支持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它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信托登记制度,而且为下一步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奠定了基础,解决了信托产品登记和信托受益人登记机构缺失的问题,将促进信托产品的发行、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在政策制定方面,今年1月,银监会发布了《信托业务分类改革试点通知》,其核心是建立相应的基于业务分类的风险监管体系,以提高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引导信托公司提高发展质量。在统一信托业务监管分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信托会计、监管统计、净资本管理、担保基金认购等相关制度。,最终确定10家公司参与监管分类“八大业务”试点工作。同月,银监会还发布了《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重启监管评级。本次监管评级在内容上引入了行业评级、信托业协会、担保基金公司等外部意见,在R&D、公益事业等方面加分。在评级结果方面,还采用了创新(a+,a-)、发展(b+,b-)和增长(c+,c-),与业务范围挂钩,体现监管
在监督导向方面有无数的措施。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有关部门讨论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产管理新规定》),重点是突破刚性。赎回、统一杠杆、消除多层套汇、禁止基金池业务、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准备金、限制非标准资产投资、控制风险集中度等问题制定监管要求,推进“一行三会”二季度,银监会相继出台7个监管文件,开展了“三违”、“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信托公司也在其中。检查指导以渠道业务为主的银信合作业务。同期,银监会向各银监局下发了现场检查要点,重点加强了对房地产等风险和隐患较多的业务的现场检查。6月3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资产管理产品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资产管理产品管理人员在经营资产管理产品过程中的增值税应税行为暂适用简单计税方法,增值税税率为3%,引导信托公司提高涉税判断,完善合同管理,重视产品核算,加强发票管理,做好过渡安排。
未来,信托业顶层设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包括完善的信托税收制度、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和信托公司章程等。
把握供需平衡点
加快信托业转型
记者:信托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你认为如何把握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尹兴民:金融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信托业应承担更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制度优势,这要求在快速发展中积极转型。信托业的转型方向和重点是不同年份不同政策和做法的各种信托公司的具体实践问题。自2017年初以来,在中央政府“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许多信托公司在充分发挥信托公司股东背景的基础上,开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转型模式。此外,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积极、稳定的发展态势,资产证券化、产融结合、ppp模式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有效性正在显现。
近年来,信托行业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基金管理行业,从人均管理资产和人均利润等指标来看,其资本配置效率非常高。与其他资产管理行业相比,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应继续发挥其跨行业、跨市场、跨产品业务的制度优势。未来几个季度,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宏观经济特征对资本供求双方变化的实际影响,这是找到转型方向的基本前提。2017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主要经济指标从一个新的维度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从一个疲软的下行周期过渡到一个新的上行周期。据估计,“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将在2017年演变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因此,信托公司应该摆脱狭窄的渠道业务依赖路径,全面深入地研究资本供求双方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宏观经济的改善是信托公司积极经营战略成功的最大优势。因此,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为信托业务的转型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空间。什么是实体经济?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任何可以纳入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实体经济部门,这成为澄清“实体”和“虚拟”概念的基础。金融部门的一些交易将被纳入国内生产总值,而一些交易将不被纳入。这一解释为信托公司摒弃各种“困惑”,确定新的业务发展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要高度重视信托型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转型机遇。2017年6月16日,第一家单一信托荷兰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上市,为信托公司开启了一种新的资产管理模式,但这种模式非常尖锐。同时,该产品将发起者的代理角色引入到交易结构中,并对资产进行打包和集成。这两个变化基本上确立了荷兰银行产品的发行惯例,未来还会有新的政策和惯例。每个信托公司都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团队,并积极参与其中。一旦落后一步,就会陷入一步一步落后的困境。
第三,扩大产融结合的规模。如果信托公司想把业务重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就需要对行业进行深度干预,以实现行业与金融的更紧密融合。一些信托公司的股东背景是具有非常大的工业网络的中央企业,例如电力工业、贸易工业、空航空工业、采矿等。这样的实体经济部门不仅有大量的日常未充分利用的资金,而且还有因重点投资项目而产生的巨大资金需求压力。信托公司可以围绕具体的实体行业培养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其盈利模式可以转化为管理费收取模式,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一些信托公司与地方财政部门关系密切,通过参与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充分挖掘ppp项目发布和推广过程中融资带来的资金管理需求。这是一石二鸟的机会。
毫无疑问,信托业转型的基本思路是增强主动管理能力,促进信托业务的持续发展,发挥金融资源跨行业、跨市场配置的独特优势。
回归原始业务的创新步伐是坚定的
记者:信托业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信托业稳步回归原位,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其中一些可能成为行业新的动能。你对此有何评论?
邢成:信托业近年来表现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回到原来的位置,突出制度优势。2017年8月30日,颁布了《信托登记管理办法》。一方面,信托登记开启了新的阶段,为下一步启动信托财产登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索了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托公司产品和业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有助于提高信托业的公信力,保护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信托市场的深化发展。2017年9月1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有意承销会员(信托公司)参与承销业务市场评估的公告》。信托公司经过市场评估后可以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业务,这为信托公司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信托过去主要是投融资业务,承销业务是信托回归交易管理原有业务定位的开端,有利于拓展业务/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来源。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市场前沿。十八大以来,信托业在普惠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积极尝试:推出土地转让信托,依托信托制度优势和民间投融资领域积累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成为“小额信贷终端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同时,普惠信托还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直接融资,解决企业资产融资问题,间接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此外,绿色信托和数据资产信托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2016年底,信托公司绿色信托项目284个,现有资本规模1021.9亿元,绿色信托成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数据资产有望成为最重要的资产类别之一,它与实物资产和证券一起构成委托资产。
帮助和谐社会,履行社会责任。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3日,全国共设立38家慈善信托机构,信托合同规模近8.6亿元。信托公司充分发挥信托优势,挖掘信托公司的专业管理能力,不断创新慈善实践,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标题: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4292.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