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深度贫困攻坚“绿色内生力”
本篇文章861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将贫困管理与生态管理相结合,不断为绿化和减贫创造“绿色里程”。
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经过近30年的绿化和治沙,过去干旱岁月的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绿色。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和盐碱地得到恢复,10万牧民脱贫致富,100万人就业,创造了近4600亿元的生态财富。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经过三代林农55年的接力,在“天荒地荒,风吹沙荒”的寒冷荒地上,建起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每年产生120多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实践证明,在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坚持以绿色发展带动扶贫,变荒地为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的相互促进和双赢,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592个重点扶贫开发县分布在山地林区的沙地上。随着反贫困斗争的展开,扶贫工作深入到最偏远、最贫困的山林和沙漠,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加强“绿色内生力”的培育。
首先,坚持生态底线。扶贫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论证,严格控制,生态保护要实行“一票否决”,消除占用耕地、毁林等生态破坏,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混日子的心态,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长期的生态利益。
第二,因地制宜,做活绿色文章。近年来,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农业扶贫、林业扶贫等成功经验不断涌现,为“金山银山,青山绿水”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如何为该地区找到最合适的发展计划,并检验精确政策的智慧。盲目复制是不可能的,同质化竞争应该避免。关键在于认清当地生态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把握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借鉴甚至创新。
第三,立足长远,不懈努力。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扶贫的成效不能一蹴而就。在库布齐和塞罕坝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正是这种行动和意志的传递,将“绿色发展”深深地嵌入到当地人的精神血液中,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信仰的传承,这种传承带来了不断的回响。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并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坚持目标,聚在一起,实施蓝图到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靖远)
标题:培育深度贫困攻坚“绿色内生力”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361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