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新闻信息网”,我们每天实时更新播放与青岛相关的重要新闻、城市公益宣传标语和天气预报以及经济信息、生活资讯等资讯,是世界了解青岛、青岛走进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主页 > 青岛新闻 >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来源:青岛新闻网作者:秦道更新时间:2020-09-24 03:21:02阅读:

本篇文章2279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日报网9月20日电(记者陈数)有一位院士很少发表论文,也没有大量的理论课题,但他亲自参与电路板的焊接、现场测试,甚至回答用户的问题。他的实验室被称为“车间”,他被亲切地称为“工人主人”。55年来,他一直从事测绘仪器的研发,以不屈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实现了“测量尺”的终极目标,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向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他是中国测绘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具有工人素质的高级知识分子刘贤林。

爱国主义——“在国外能做的,在中国也能做”

说到刘仙林,那是研究所里有名的“好脾气”,但就是这样的好脾气,却有一点让人无法忍受,那就是外国技术被高价卖给中国。在他的心里,他总是相信没有什么是神秘的,在国外制造的东西可以在中国制造。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刘贤林院士办公桌,照片:陈数

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的刘贤林,面对国外昂贵的测绘设备和测绘技术的封锁,决心打破测绘领域的外国产品垄断,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好事多磨。“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生产的设备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8倍。在后续的测试中,我们的许多设备技术都比国外的好,而且价格仍然很便宜。”刘贤林回忆道。“如果你给他一块铁,他就能找到制造精密仪器的方法,”刘仙林所在团队的研究员钦佩地告诉记者。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一种专注——“时间花在发明和创造上,但没有纸”

2003年,刘贤林开始构思移动激光建模与测量系统。针对当时国际地面测量设备的技术缺陷和我国禁止高端传感器的现状,面对高精度全息地面测量的需求,在所有关键设备国产化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高精度地面移动测量设备的先河。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中国测绘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第一院士刘贤林,照片:陈数

在软件研发中,刘贤林始终坚持100%自动提取数据,并多次亲自开车到路边观察路边物体。有一次,在路上开车的刘仙林看到一个地面物体,认为实际大小与现有数据不同,于是干脆把车停在了路上。当他拿起工具时,他冲到门口测量。那时,路上来往的速度非常快。幸运的是,在同一辆车里的学生拦住了我,没有冒任何风险。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目前,系统后处理的绝对精度可达5厘米,一公里数据的处理时间仅需5分钟,最多可提取50种城市地面特征元素。然而,即使国外同类产品只提取一个地面特征要素,也需要半个小时,技术水平在世界同类产品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他的时间被用来创作和发明,他没有时间写繁琐的文件。”刘仙林的同事说。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实干家——“科学家是厨师,市场认可是关键”

刘贤林说:“科学家就是厨师。”厨师做饭不是为了奖励,而是为了让客人吃到美味的食物。科学家也是如此。要进行有用的科学研究,市场认可是关键。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刘贤林团队开发的Swdc数字导航空相机,照片:陈数

作为一名从事航空测量仪器研发的测量员,他的原则是结合生产从事设备研发。刘贤林不看重论文,注重专利,也不单纯追求填补空空白,而是致力于设备研发实验。他的创新都不在文件柜里,所有的创新都被应用到实践中,并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从20世纪80年代的正投影仪到90年代的解析测图仪,从1998年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到2007年的数字航空空摄影仪,再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激光建模和测量系统,刘贤林历尽艰辛,努力升级一个又一个的“测量标尺”。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激情——“充满正能量,热爱科学研究”

只要与科学研究有关,刘贤林总是保持着孩子般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1987年,为了推广应用jx-3分析测图仪,他将单板计算机上的驱动软件一个接一个地移植到系统计算机上。春节期间,助手们回家探亲。他觉得时间不等人,所以他带着10岁的儿子去帮忙。春节期间,父子俩在实验室里不停地努力工作,总共焊接了数百个焊点,他们累得几乎忍不住了。今年,jx-3分析测绘仪器被大量生产并出口到国际市场。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刘贤林团队开发的Ssw车载激光建模与测量系统,照片:陈数

刘贤林周围的同事和学生说,他在科研方面精力充沛,就像18岁一样。一位研究人员回忆说,有一次刘仙林去深圳参加一个展览,当回北京的飞机晚上11点15分刚刚着陆时,刘仙林在微信上告诉他,他在展览上看到了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并建议他的研究计划可以通过空厅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很难想象一个78岁的老人在辛苦地跑了一天之后,还在想着科学研究。他似乎热爱科学研究,这是他的眼睛和梦想。”研究员半开玩笑地说。

一条探索之路——“科学研究的进程有起有落,但创新不能停止”

刘仙林常说:“科学研究的障碍很多,不是三个起起伏伏,而是几百个起起伏伏。每次低潮时,总有放弃的想法,但最终,坚持下去是成功的。”。凭着这种毅力,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第一个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航空空测量的人,也是第一个将测量方法写入“航空空摄影测量操作规程”的中国人。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刘贤林院士“工作室”办公室,照片:陈数

几十年来,刘贤林从未停止创新。他领导的几个重大项目从开始到成功持续了大约10年,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和无数起起伏伏。当谈到每次遇到困难都要坚持的动力时,刘贤林说这是他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热情和兴趣。社会进步很快,科学研究成果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有必要不断创新,创造新事物。近年来,刘贤林带领的团队在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我希望每个人都来创新。只要有利于中国的创新,我们都支持。”刘仙林说道。

【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刘贤林坦率地告诉记者,他的“匠气”是指“用脑用手,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益的科学研究,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刘仙林说了这话,也照做了。这位“工匠院士”还在科研第一线奋战,带领团队攻克测绘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标题:【中国梦·大国工匠】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319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青岛新闻网介绍

青岛新闻信息网于1998年7月份创刊,具有访问量高、技术力量雄厚、访问快捷、安全性高、原创内容多、应用创新多等优势,以“权威、准确、实用”的特色,主要为网民提供青岛新闻、社区、房产、汽车、旅游、健康、婚嫁、电子商务、无线增值等实用青岛新闻,是海外读者、媒体和商业网站转载、获取、了解青岛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青岛市各类外语宣传信息的集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