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迎来"双创"热潮 专家畅谈创业热中的冷思考
本篇文章1858字,读完约5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杨淼)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和支持创新相关改革措施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将在全国或8个综合创新改革试点地区推广13项创新相关改革措施,涉及技术和金融、创新和创业政策环境、引进外国人才以及国防和民用技术一体化。这无疑给企业家带来了巨大的“红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崔应邀参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主办的“经济热点面对面”活动。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照片
目前,中国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企业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借此“东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经济日报》资深记者崔应邀参加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联合主办的第345期“直面经济热点”访谈节目,畅谈创业热潮中的冷思考。
人才和融资是创业企业发展的两大“障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是中国经济网“直面经济热点”栏目的嘉宾。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照片
刘在接受采访时说,人才和资金是目前创业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
刘说,近几年来,创业企业的设立程序存在很多问题。然而,在国家的分权和政策支持下,企业家们表示在这方面没有阻力,现在最普遍的问题是人才。
她表示,现在很难获得人才,因为国内教育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很难与创业企业所需的实用人才相匹配,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创业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此外,国内人才成本很高,工资是美国同等水平的两倍,这是初创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刘认为,第二个问题是融资。如今,许多初创企业都是轻资产,有这种背景的初创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尽管如今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增长非常大,但它们会觉得创新技术创业或更多的前端创业风险太大,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仍然非常谨慎。
刘提到,现在创业企业的数量增长很快,风险投资机构很难选择投资项目。因此,她认为初创企业获得资金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互联网+双创”是社会产业转型的“窗口”
《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崔是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栏目的嘉宾。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照片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自提出以来就与双创联系在一起。崔说,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双创。
他认为“互联网+”是社会和产业变革的一个大出口,而中国就在这个出口,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创新创业热潮与“互联网+”的结合正在这个社会的产业转型过程中。
他表示:“互联网+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商业模式的改变。”他举了共享自行车的例子,通过使用移动支付技术,自行车已经成为一个如此巨大的产业,而且门槛相对较低,主要是为了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
此外,崔提到,“互联网加创业”的创业者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认为这很重要,只要企业家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就会有机会。因为这背后有无数天使投资者。
崔介绍说,目前中国有2万多名天使投资者。只要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好的模型,资本就不是问题。他说:“如今,很多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在推动中国这一轮创新和创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出口足够大,年轻人开始创业,这一面会更广。"
应该鼓励应届毕业生创业,但他们应该在早期积累知识
谈到应届毕业生的创业问题,刘说,应该鼓励应届毕业生创业,但在创业之前,他们需要积累知识,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刘说,大学生创业确实有局限性。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每年都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如果不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学生可能会面临就业问题。“双创”提出后,大学生将有另一个就业渠道,选择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是一件好事。
不过,刘也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是盲目的。她认为,在创业之前,大学生需要积累知识和基础,在创业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这将使他们更有可能成功。
她举了一个例子,上海制造商,谁做物流,开超市,并在创业初期实践了许多事情。后来,在创业的过程中,他发现创业应该和他的专业结合起来。于是,他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开发了一款节能产品,目前已经在市场上成功推广。
刘说,有些企业家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创业上。对于企业家本身来说,他们的决策会受到限制,他们会失去理性,走自己的路,但他们很容易失败。她建议大学生在创业前应该和一些风险投资机构的人交谈,告诉他们好的想法,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对市场有了更好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可以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议,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很有帮助。
标题:各地迎来"双创"热潮 专家畅谈创业热中的冷思考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3049.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