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成就回眸
本篇文章2261字,读完约6分钟
走出“可怜的小窝”
——全省扶贫搬迁成果回顾
房子前面的水汩汩流淌,房子后面的树被遮蔽,房子前面的灯笼高高挂着,室内的窗户明亮干净...位于秦巴山区的陇南武都区,扶贫搬迁正在改善山区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引导贫困农民开始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在陇南,而且在我省,有20.8万家庭和96.3万人被转移到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地区,就地脱贫既困难又昂贵。
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后续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安置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迁、稳定、发展、致富”的预期目标,走上了一条有甘肃特色的异地扶贫搬迁之路。
明确目标,确保“谁来移动”更加准确
近年来,我省针对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缺乏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贫困地区,结合本省实际,坚持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保障”的六项具体要求。《甘肃省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和《甘肃省扶贫搬迁实施方案》(2013-2013年),省级配套资金人均增加2000元,各类涉农资金积极整合,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将“独唱”变为“合唱”。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省政府报告,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加快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十三五”扶贫搬迁规划》、《扶贫搬迁致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1+4+2”工作计划、总体目标、资金来源、扶持政策、项目管理、融资平台运行、后续产业发展等“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其中,从2016年至今,12个市(州)的70个县(市、区)共48.73万人得到了异地扶贫搬迁。
依托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照“农民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公示、层层审核”的原则,将全省需要易地安置脱贫的50万人确定为户后,按照尽可能实现整体搬迁的原则,确定其他23.14万人同时实施搬迁,实现一次性规划、年度实施、整体推进。
在一系列总体规划政策的推动下,该项目计划在2016年搬迁249,400人。截至今年8月底,702个集中安置点中的493个已经完成,53,000名已经建卡的人已经搬进来。2017年,该省向55,100户家庭和237,900人发放了扶贫款。截至8月底,606个移民安置点中已有566个开工建设,开工率达93%,投资约33.15亿元。
确定标准以确保“移动到哪里”更合理
镇远县国源乡,群众争先恐后地数着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几年前,大多数群众住在土洞里,出去在山里的羊肠里走,吃饭时不得不去水沟里挑水。如今,在异地扶贫和搬迁项目的帮助下,道路得以修复,水井得以打钻,新房得以建造,工业得以发展...仅仅几年时间,这个村庄的变化就已经翻天覆地。
合理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地点是确保搬迁安置和后续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根据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特点,我省因地制宜地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充分利用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工业园区、国有农(林)场和中心村,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和改善条件等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安置用地问题,实现灵活搬迁。
以武威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依托祁连山(顾臻600720)生态屏障保护、石羊河流域治理、黄河调水工程等。,并使用国有农林农场和新开垦的耕地作为安置用地。通过集中安置和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扶贫开发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统一;
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以庆阳为代表的陇东能源基地主要集中在就近集中搬迁安置模式,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工业园区等。安置方面,引导群众有序地逐步向城镇转移,实现梯次转移;
在以陇南市为代表的南方山区,通过插花和城市化安置,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人去何处,地来何处”的问题。多种搬迁方式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土地使用问题,充分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请群众搬”到“群众搬”的效果。
关注脱贫致富,确保搬迁后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这是陇南市平亚藏族乡的真实写照:“山沟深,房屋滑坡,土地雨水灌溉,干旱靠天。”它三面环山,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全乡9个行政村有1400多户,其中近40%为贫困户。根据计划,平亚乡将在今年年底搬离山区,九墩村是最后一个容易搬迁的村庄。
走出大山是一件好事,但最大的担忧仍然来自生存。“你搬出去的时候吃什么?”这几乎是每个面对面发动群众的村干部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在搬迁动员大会上,60岁的宗汝班和乡党委书记罗建军脸红了。“我种了一辈子玉米。现在你让我种辣椒,我不会动!”事实证明,通过种植玉米,像木板一样住在一个村子里,一年可以赚1500元。他担心搬下山去,甚至连这点收入都没了。
扶贫小组决定带老宗和其他村民代表到山脚下的辣椒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计划,九墩村村民搬迁后也将学习种植花椒,农业部门将按人均2亩耕地免费提供花椒树苗和种植技术。怀着一个底的想法,老宗和村民们终于同意了。
扶贫搬迁不仅要帮助群众“搬穷窝”,还要帮助群众“改变贫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当地政府瞄准了乡村旅游,并支持贫困家庭依靠靠近景点的资源优势发展农家音乐。石沟村村民张玉才(音译)说:“搬到这里后,我们开了一家农舍,每月收入超过四五千元。现在我们不需要出去工作了。”
五年来,我省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支持搬迁人员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县市同时开展产业培育和就业培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走出去、稳定发展、有所为、致富奔小康”。(记者沈丽丽)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成就回眸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9511.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