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设类型特征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本篇文章4000字,读完约10分钟
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快速发展的方向。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才是办学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估改革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确定为李德树人提出健全的实施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估取向,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职业教育类型的特点,提出并实施了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和就业评估的改革措施。
首先,道德与技术的结合被反复视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体规划》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领高职院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使命,以实施以德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为主线,与教育评价改革的各项任务相衔接,引导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职业院校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把培养道德与修技能、培养道德与服务经济社会并重;以服务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培养适用人才为己任,全面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具备政治认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健全人格和公民意识等核心素质,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成为理想的、有能力的、负责任的人才,成为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根据类型特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一体化是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一体化形成的有机整体,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生动体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应纳入评价重点,这是推进职业教育双元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以相互信任和契约的形式,深入整合项目合作、技术开发、转移转化、文化融合等,以主体身份参与职业教育和社会生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与快速工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与产业合作形成合力,不仅是国家长期快速发展的战略,也是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相对有效的措施。
二是评价教育与培训的结合,落实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应该一体化。职业院校肩负着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法律责任。在政府层面,要加大职业院校承担的职业培训、服务领域和领域的评价权重,将职业培训的承担作为核实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重要依据,促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应增强培训能力,承担越来越多的培训任务。按照教育培训相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与先进技术开发培训项目相衔接,对学生和社会全体成员进行职业培训。优质职业学校要率先实现每年受训人数达到学生规模两倍以上,然后所有职业学校都将成为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主力军。
第三,评估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得率,引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资格证书是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保证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职业标准化、产品标准化的基本条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社会需求、公司岗位(集团)需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综合评价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如实反映学习者的职业技能,与职场就业活动密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构建国家资格框架的重要文件。职业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按照职业技能水平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及时将证书培训文案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领课程和文案教学改革,突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深化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考核方式,有利于加快人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一致性,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拓展就业和创业技能。
第四,要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引导高职院校一次次以就业为办学导向。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中摇摆不定,而一些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低的矛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匹配度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职业快速发展后劲不足。改革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吸引现场公司发挥评价主体作用,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性、创新能力、专业对口率、职业快速发展和毕业生满意度的评价。面对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产教结合,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创新快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技能,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监测和预测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从“能就业”到“就业好”到“发展快”的转变,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五是评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督促高职院校做好办学工作。教师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新时期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体现。《总体规划》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评估的关键指标,确定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估标准,突出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不仅可以传授理论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与公司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有序推进教师售后培训体系建设,建立高职院校、现场公司、培训评估机构多方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估体系
六是改革实训考核方式,迫使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和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鲜明特征。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的实习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一半以上,实习实训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途径。但是,目前由于设施、设备和熟练教师的缺乏,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训练比较肤浅,实际效果不明显。《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实习(培训)考核办法,保证学生全面、真实地参与实习(培训)”。实训考核应遵循学生成长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校企合作育人。高职院校应适应行业技术进步,整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开发优质实训项目,转变技能培养模式,将职业精神培养与学生实践全过程相衔接,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训的组织和质量评价,监控实训的过程和效果,构建完整的实训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快速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础教育制度,“职业高考”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属性的标志性改革,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原有的通识教育考试制度不利于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和快速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在满足文化素质要求的前提下,突出职业技能(证书)在升学中的重要性,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显著区别。要完善现代高职招生制度,在公平、公正、多元化的前提下,明确招生方式分类,通过夏季高考、春季高考、个别招生、对口单招和“3+2”过渡考试等方式,招收高、中职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要充分发挥招生制度在发掘学生个人潜力、选拔培养人才方面的导向作用,明确考试科目和文案分类,突出“职业技能”考试,增加职业技能考试比重,使其在录取中的权重不低于50%,突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特色。要建立职业教育招聘研究机构,系统研究和总结招聘方法和评估机制,完成高职招聘管理体系的细化、管理、组织和服务,促进高职教育招聘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三,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完成学位标准,为构建“双通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总体规划》确定,“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完善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估机制。”这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学生全面快速发展的需要,畅通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渠道的必由之路,有利于营造“人皆可成才,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是一种全民终身教育和社会跨境教育。当前,快速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普通职业教育并行、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合的快速发展格局,促进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协调快速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双高计划”也将本科职业教育试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但相应的职业学位制度仍然不完善,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升的渠道狭窄,严重阻碍了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和体系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以促进纵向渗透、横向整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第四,改革社会就业评价,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总体规划》以打破“五只”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快速发展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社会选择和就业方式更加科学。特别提出“职业学校毕业生落户、就业、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就业导向,打造人和岗位。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高职毕业生的“低人一等”、“有能力但不到位”的不自然局面,营造了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真正形成了“不分格局降人才”的良好局面,推动了技能型社会和人才型国家建设。
标题:[本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设类型特征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21009.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