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峰: 资本是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弥补损失重要防线
本篇文章1702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李国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房地产、金融体系良性循环的形成。
2017年12月23日,由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和第一创业证券主办的中国债券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会上说,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的关系。首先,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二,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金融机构的资本。
没有实体经济,金融机构能无限扩张吗?金融机构扩张的边界在哪里?孙国峰表示,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扩张应该受到资本的限制。实体经济为金融机构提供资本,资本不是金融本身创造的资本,也不是金融系统内部产生的资本,而是应该由实体经济提供的资本。
“实体经济为金融提供了多少资本,金融业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这自然会对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形成制约,也避免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不协调失衡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孙国峰说道。
历史上,对金融机构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出台之前,整个金融体系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并不十分清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后来,几家银行倒闭,这为金融系统敲响了警钟。
“每个人都发现金融机构需要资本,尤其是银行需要资本。资本是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弥补损失的重要防线,资本应作为风险载体与资产挂钩,这就产生了第一个明确的资本充足率。所需的巴塞尔协议。”孙国峰指出,资本充足率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制约着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规模和边界。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扩张的制约因素。然而,孙国峰指出,事实上,在当前的信贷和货币体系下,贷款创造存款,银行通过资产创造负债,因此存款并不限制银行扩张的规模。如何限制银行的扩张?孙国峰指出,首先是货币政策。银行在通过贷款创造存款时面临现金限制、清算限制和准备限制。中央银行可以控制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并通过控制流动性来调整利率,从而调节银行系统的资产扩张。然而,货币政策的约束可能还不够,还需要资本管制。为了扩张,银行必须拥有资本,并相应地拥有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从不同角度控制银行资本与资产的关系。
孙国峰从微观审慎监管的角度指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从资本的角度保证资本的质量,二是资本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资本根据吸收损失的能力不同分为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第二,从资产风险的角度来看,资产是风险的载体,因此对资产风险的判断非常重要。因此,微观审慎监管强调从资本质量和资产风险划分两个角度进行监管。
“近年来,人们一直从微观审慎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金融风险。既有金融机构的资本质量,也有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属性。”孙国峰指出,就资产风险属性而言,近年来出现的影子银行实际上是银行的影子。一些银行故意在会计科目中将对企业的贷款作为同业、投资或转移计入表外,掩盖了资产风险的真实特征。因此,有必要加强微观审慎监管。
从宏观审慎政策的角度,孙国峰指出,应该从时间和空.两个轴线上采取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时间轴来看,反周期调整主要是通过反周期资本缓冲来实现的,这就对金融机构的资本提出了额外的要求。从空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额外资本来防止风险在金融系统中扩散。微观审慎监管加上宏观审慎政策侧重于控制金融机构的资本和资产之间的关系。
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宏观杠杆率,二是资本充足率。孙国峰指出,综合考察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宏观杠杆率来观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通过资本充足率来观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宏观杠杆率反映的是金融支持的实体经济的gdp增长,gdp是整体经济运行的体现。在实体经济的运行中,有多少资本可以用来支持金融,这反映在资本充足率上。
“两者之间存在循环关系。我们希望这种循环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使我们能够真正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建立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孙国峰强调,要更好地协调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标题:孙国峰: 资本是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弥补损失重要防线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731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