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让各类人才创造力竞相迸发
本篇文章1373字,读完约3分钟
一个年轻的学生在成都创业三年后会得到什么?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王军回答说,这家初创公司的估值接近1亿元人民币,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三年多前,在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数据挖掘有着浓厚兴趣的王军敏锐地发现,大数据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导师的支持下,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创办了成都智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旗舰产品“卧龙大数据”一经推出,立即受到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和移动通信公司的青睐,并成功获得两轮1000万元融资。
谈到在成都创业的成功,王军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成都市制定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近年来,成都市多次出台相关人才政策。今年7月,含金量较大的“成都市12项新人才政策”出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成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政策创新,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使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生成。据统计,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成都已吸引了8万多名新落户的青年大学生,呈现出新一轮“井喷”态势。
成都人才政策的针对性体现在“急人才所急,思人才所想”。“先落户后就业”的安置政策,使本科以上的青年人才可以凭文凭办理安置手续;“租售结合”的住房政策,包括提供人才公寓和工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确保了大多数“融券”能够住在一套房子里,得到一个家,并生根发芽;“荣成人才绿卡”政策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资金支持等服务。
优化平台载体,吸引国内外高校人才来成都创业,是成都的创新举措。对国内高校而言,成都完善了政府、行业、学术和科研的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省内外13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知识经济圈、成果转化区和双创新集聚区的共建,有效推进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和人才开发。目前,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三大大学周边知识经济圈已经建成,带动社会资本投入5亿多元,创新孵化载体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促进了成都高校1000多项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成都已经将注意力转向吸引海外人才,以“不求一切,但求用”的理念打造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造性地构建了“双向离岸”工作模式,突破了空海外人才来成都的时间限制,打造了一个低成本、便捷、全要素、开放的创新创业载体。建立了规模4亿元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离岸基地载体,挖掘了16个国家的166个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第一批项目已经登记结算。
必须实施好的政策。“年轻人创业不仅缺钱,而且因为刚进入社会,没有网络资源,没有‘关系’。不过,在成都,只要项目符合产业发展政策,政府部门就是你的‘关系’。”创业之初,王军就担心没有“关系”很难做事,但三年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智树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景荣国际广场拥有7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房租大约是每平方米80-90元,但在这里你只需付每平方米27元。这样,每年可以节省租金约50万元。”王军告诉记者,公司能够顺利落户,是因为公司的发展方向符合高新区的政策。王军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该公司还收到了总计超过100万元的政策支持资金,但没有一笔来自“搭关系”。
“成都不仅欢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它真的非常热情。”王军动情地说道。
标题:成都:让各类人才创造力竞相迸发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93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