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新闻信息网”,我们每天实时更新播放与青岛相关的重要新闻、城市公益宣传标语和天气预报以及经济信息、生活资讯等资讯,是世界了解青岛、青岛走进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主页 > 青岛新闻 >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来源:青岛新闻网作者:秦道更新时间:2020-10-01 09:09:01阅读:

本篇文章1900字,读完约5分钟

原标题:默认的开放使用户“在黑暗中”。盗窃事件不是一个案例

“小秘密豁免”的隐患大于便利?

在当今日益多样化的支付方式中,无论是外出购物还是外出就餐,“扫”支付方式已不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支付方式,诸如“小额无秘密”和“快闪支付”等支付功能正在悄然兴起。然而,日前媒体披露,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银联卡的“小额保密豁免”功能盗取车辆的etc卡,引起网民对人身财产安全的关注。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最近,记者发现,当这个支付功能打开时,用户往往不知道,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专家表示,相关机构在开通此类功能时应有效告知用户,在追求便利的同时,不要忘记安全红线。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经验

无秘密支付存在安全隐患

在天津一家快餐店的点餐处,张先生用手机指着收银机,只听到一声嘟嘟声,整个付款过程就此结束。但是,张先生有点不解的是,付款时没有要求他输入付款密码。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孙女士也告诉记者,当她使用中国银行的借记卡时,收款人就像刷卡一样完成消费,不需要输入密码。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记者随机从商家那里购买了几种产品进行测试。无论是使用微信的“支付”,支付宝的支付功能,还是带“闪付”功能的银行卡,消费不超过一定金额时,都不需要输入支付密码,支付价格也没有确认环节。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据业内人士称,“小额保密豁免”和“即时支付”等支付方式意味着当消费金额低于限额值时,用户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消费。如今,很多人在付款时都打开并使用了“少量保密豁免”的功能。虽然支付过程简单方便,但消费者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并不难找到,这种“隐患”并不存在。此前,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利用支付宝支付小额2000元而不保密被盗的案件。肖旭在杭州某景区一家酒店工作的手机被盗,微信余额和绑定银行卡里的钱都被盗,原因是设置了微信微支付无密功能。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过去,我丢了手机,觉得通讯录不见了。现在我不得不担心,我手机上的钱可能已经花光了。”经常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王女士说。一家连锁服装店的负责人徐女士坦言,店里衣服的平均价格是几百块,如果有人用别人的手机付款,商家很难察觉。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访问

默认情况下,该功能是打开的,用户处于“黑暗中”

记者从银联了解到,发卡银行往往会默认设置“小秘密免签”和“快速支付”功能。持卡人在进行一定金额(人民币300元,以当地境外限额为准)及以下的交易时,只需将银行卡关闭在“快速支付”感应区。在此过程中,持卡人无需输入密码,也无需签名。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据中国银行客服人员介绍,该卡表面带有“闪付快通”标志的“小额保密豁免”业务是默认开通的,支付时不需要密码,每笔交易不能超过300元,每张卡每天最高限额为2000元。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客户应携带身份证到银行网点取消业务。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在移动支付方面,在给支付宝账户注册了新号码后,记者发现支付宝的“支付密码”功能是默认开启的,其说明称对于每笔小于等于1000元的订单,都不需要验证支付密码。此外,微信支付用户服务协议还规定,当使用支付码支付1000元以下(特定商户为3000元)时,无需验证密码等交易指令,因损失等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个人承担。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记者发现,事实上,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使用了“小额无密”的支付功能,但当被问及是否记得何时开通这种服务时,回答是“不是很清楚”,或者是他们没有主动开通。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当我第一次开始使用它时,我似乎不需要输入密码。当我办理相关手续时,我真的没有任何印象。”天津财经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告诉记者:“我以前没有想过被盗,但如果我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不介意再次输入密码。事实上,保存此链接的速度并不快。”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声明

支付者应该保证“有效的知识”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随着人们使用新支付方式的频率越来越高,各种支付功能的引入可以优化用户体验,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相关机构未能有效告知消费者的问题。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表示,目前,支付机构在普及基础知识和告知相关信息方面做得还不够,许多消费者主动或被动地开通了这项服务,却没有清楚地了解某项功能的利弊。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曹兴全认为,诸如“小额保密免付费”等功能性服务,在开通时需要建立一个及时、延时的阅读机制。相关机构或银行在开通时应征求用户意见,主动履行解释义务,而不是简单地以“违约”的形式为用户开通某项功能。作为支付的最后一道“安全线”,密码不能轻易取消。

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必须加强‘少量保密’的监督环节。对于密集保密支付的账户,支付机构应建立预警甚至跟踪机制,或延迟转账以避免用户财产损失。”程华说道。

安全是支付便利的前提。曹兴全表示:“小便利背后可能存在大风险,相关机构应尽快优化和完善技术和制度。在支付这笔费用时,安全比方便更重要。”(正文/新华社)

标题:盗刷事件并非个案 “小额免密”隐患大于便利?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06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青岛新闻网介绍

青岛新闻信息网于1998年7月份创刊,具有访问量高、技术力量雄厚、访问快捷、安全性高、原创内容多、应用创新多等优势,以“权威、准确、实用”的特色,主要为网民提供青岛新闻、社区、房产、汽车、旅游、健康、婚嫁、电子商务、无线增值等实用青岛新闻,是海外读者、媒体和商业网站转载、获取、了解青岛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青岛市各类外语宣传信息的集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