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非遗馆(中原馆)在郑州落成 为中部文化发力
本篇文章1596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0日-11月19日,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原馆在河南省郑州市正式开放。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刘世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黄宏、《经济》杂志社长陈智强、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执行馆长李斌强为展览揭幕。博物馆将整合展览、体验、国家传播、交流、创新、研究、孵化、教育、培训等功能。展示中国魅力,提升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原新品牌。
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原馆采用上下两层的设计形式。一楼主要展示不同地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二楼以模块化的形式创造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整个中原馆的设计采用了古老的中国风格。为了增强用户体验和视觉效果,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设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万里介绍了中原馆的设计理念和运营模式。
《经济学》杂志副主编、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赵万树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它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包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的密切关系,我们期待着人类文明的未来。我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讨论和交流,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城市发展规划。我们将团结一切力量,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创新之路,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
事实上,丰富的非遗产品只是中国非遗博物馆中原博物馆的特色之一,它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例如,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能接触到的每一个场景都能找到情感共鸣,并产生学习或消费的欲望。游客可以在从进入到离开的每一点找到自己的满足感。“华夏非遗博物馆采用北京总部和地方分支机构的运营模式。本着走进生活、关注市场的原则,不断寻求非遗产生产保护的突破,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产,使用非遗产,让非遗产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在新的时代真正获得第二次生命。”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执行主任李斌强说。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秘书长蔡宝光表示,非遗传遗产继承人、非遗产产品甚至非遗产产业是未来非遗产发展的主角。非遗产文化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我希望在华夏非遗博物馆的培育下,非遗文化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同时帮助当地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薛万里还展示了华夏非遗博物馆的16种盈利模式:非遗产品销售统一配送、非遗产品定制销售、礼品采购、非遗产品租赁、场地租赁、培训、非遗手工体验、展览、论坛、沙龙、吉雅、拍卖、中国非遗产品溯源认证、非遗基地许可、非遗企业推广推广、新闻发布、文化创意研发、非遗
此外,在活动现场举办了主题为“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一份遗产”的主题论坛,由经济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中心主任卢华杰,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秘书长蔡宝光,北京文化财产交流中心副主任贾利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范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刘建友,临汾市襄汾县委员会副书记黎庆艳,全国非物质面塑传承人彭小平,李廷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汝瓷,探讨了建设具有较强可行性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的发展规划。
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旗下的《经济日报》(集团)、《经济杂志》、北京汉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文化(000802)投资发展集团、北京北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共同创办。它的目标是在3年内建成3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服务3亿多人。中国非遗展馆大连馆、太原馆和Xi馆也在筹建中,其他省市的非遗展馆将陆续建成。同时,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公开向全社会征集区域物流中心的选址。
标题:华夏非遗馆(中原馆)在郑州落成 为中部文化发力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75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