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成立25周年: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力同心续写华章
本篇文章3367字,读完约8分钟
◆经济导报记者刘敏通讯员陈崇忠
20世纪90年代,改革浪潮席卷中国。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全资拥有的银行——华夏银行(600015)在改革的浪潮中适时诞生。从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到引进战争投资和股权改革,再到现在的未来和战略转型,华夏银行作为北京的国有金融企业,始终立足于北京,在党的领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辐射全国,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不断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服务机构。
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华夏银行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求变,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截至2017年6月底,总资产超过2.4万亿元,核心一级资本近1400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了40个一级分行和925个营业机构,员工近4万人。境内、外代理行1572家,分布在五大洲115个国家和地区的375个城市,建立了覆盖全球主要贸易区的结算网络。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7月发布的全球1000强银行名单中,华夏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67位,按总资产排名第70位。
有利于京津冀的协调发展,
打造“京津冀服务”品牌
作为一家发源于首都的银行,北京无疑是华夏银行的根。只有当根扎得很深时,它才能生长茂盛。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华夏银行深刻认识到,只有立足京津冀,服务京津冀,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转型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家战略的号召下,华夏银行成立了服务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最高级别工作组,成立了专门的促进机构,出台了优惠信贷政策,开辟了绿色资金渠道,每年安排200亿元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产业升级。开展京津冀特殊证券化业务,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等。华夏银行服务京津冀布局全面。
引进国际金融组织,共同服务京津冀协调发展。2016年6月,与世界银行合作的“京津冀空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是中国首个以成果为导向的绿色金融创新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年碳排放可减少246万吨。
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打破金融服务的行政分割,促进金融要素的合理流动,不仅是协调发展的含义,也是金融服务的创新要求。为此,华夏银行开发了行业内首张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的银行卡,并提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同城互通”的品牌。目前,已发行近100万张京津冀协同卡和170万张etc通迅卡,推动三地金融服务一体化。
熊安新区的“抢滩”。2017年8月15日,华夏银行安信支行开业,成为其成立后在熊安新区新设立并开业的第一家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在建的融城支行也完成了选址,这意味着华夏银行已经率先为熊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根据新区建设的需要,华夏银行将集中资源,处理特殊事务,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在产品、服务、创新、效率等方面。建设安信支行、荣成支行,建设集移动性、互联性、智能性于一体的智能银行,满足新区建设中“千年规划、国家大事”的高定位规划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布局。2017年10月11日,华夏银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正式落成。作为落地中心的第一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管理部同时成立。这是华夏银行积极响应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重要布局。这也是华夏银行积极融入主流经济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
推广金融技术,
打造“数字中国”品牌
银行业和科技是新时代的新社区。技术推动增长,并成为银行业转型的突破。华夏银行抓住金融技术对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从战略、机制、技术应用、创新研发等方面对金融技术进行了规划和实践。,从而创造金融科技时代华夏银行新的核心价值,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换道超车”,密切关注金融技术。华夏银行提出了实时互联、自然互动、数据驱动、深度智能的“智慧金融、数字中国”愿景,确立了网上银行平台整体数字化转型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从组织机制、发展思路、技术架构等方面推进实施,最终在客户群拓展、体验提升、成本降低、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位一体”领先。在银行业在金融技术上群策群力的情况下,华夏银行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以移动化、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式改造其产品和服务。
与batj携手实现金融技术。从“单兵作战”到“多党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是双方自身发展后的需求,是资源交换和强互补性的合作,会产生“1+1>2”的效果。华夏银行与腾讯等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合作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上:技术合作、产品合作和营销合作,形成内外合力,真正落实金融科技成果。
发挥金融科技的双向作用,严格控制风险。金融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金融技术应用方面,华夏银行“取对方之矛,攻对方之盾”,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和生物识别技术优势,加强风险识别、监控、预警和隔离,全方位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
打造“绿色中国”品牌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华夏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绿色金融”战略,走在行业前列。
绿色发展,理念第一。华夏银行在全行战略发展规划中体现了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并于2016年底成立了特许经营部门——绿色金融中心。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五大试验区,打造绿色金融品牌,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动力,形成“绿色中国”特色品牌。
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迅速。华夏银行在能效融资、清洁能源融资、环保融资和绿色设备供应链融资四个领域推出了六种特色绿色信贷产品,信贷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17年6月末,全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超过500亿元,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其中,60%的资金投资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保护、节能环保、环保设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工业领域。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继续与世界银行合作,促进能效融资。截至2017年6月底,北京、河北、河南等12个省市共31个项目向世界银行投资2亿美元能效贷款,发放近18亿元配套贷款,涉及钢铁、水泥、煤炭等多个领域。与法国发展署合作促进绿色中间信贷。借助法国发展署支持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的贷款,法国发展署为10个省的25个项目提供了近1亿欧元的融资,支持融资11亿元人民币。
绿色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推广绿色出行,发行170万张华夏快运卡(etc卡),实现高速公路收费站“不停车收费”,减少车辆碳排放。继续实施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为主体的“华夏王龙”电子银行服务,培养客户使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习惯。截至2016年底,全行电子银行交易置换率为88.54%。
深入培育中小学校、
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品牌
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最能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华夏银行从未将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视为“贫矿”。相反,它自暴自弃,沉下心来,把服务中小企业当作一项事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经营特色。
完成多年的监督指标。自2010年以来,华夏银行每年都能实现监管部门下达的“三不低于”监管目标。华夏银行自成立以来,已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万多亿元。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0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申请率高达94.23%,位居行业前列。
成立专门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华夏银行从2009年开始设立一级职能部门——中小企业信贷部,以信贷业务为切入点,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17年6月底,已建立了近60个小微企业金融部门、140多个小微企业特色分支机构和130多个小微企业客户部门。服务机构已扩展到直辖市、主要省会城市和金融总量较大的重要城市,形成了完整高效的“总行-分行-支行”线管理框架基础。
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o2o特色产品体系。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先后开发了年审贷款、网上贷款、电子商务贷款等行业领先优势的产品,坚持供应链的“链发展”,开展商户收单服务,构建了网上产品与线下产品相结合、适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o2o特色产品体系。
结语:“牢记使命,勇于承担责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是我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基向华夏银行发出的开创未来新局面的信息。是的,经过25年的磨练,华夏银行的实力日益增强,中国人民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的发展是有质量的发展,我们的发展是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华夏银行有着光明的未来。
标题:华夏银行成立25周年: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力同心续写华章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16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