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再升级 生物识别成风口
本篇文章2136字,读完约5分钟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加速发展,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甚至静脉识别在内的新的生物识别方法将带来更多的支付可能性。例如,如果你不需要手机,你可以直接进行“刷脸”认证,通过人脸识别完成整个支付过程。这样,对于用户来说,不再需要记住复杂繁琐的支付密码,直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难度,提高了支付的便利性。
事实上,尽管生物识别技术为移动支付技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使用仍是一种“补充手段”,仍与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如身份验证)相配合,而非替代。
我们的见习记者陈彦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目前,互联网金融已进入转型和合规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第三方支付领域。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提高支付安全性的同时,它也带来了现金、银行卡、手机支付之外的另一种支付方式,或者成为未来金融技术发展的新窗口。
生物识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拿出手机“扫”商家的二维码来完成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事实上,随着金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支付手段越来越丰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生物特征识别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面部、指纹、虹膜等)。)来完成个人身份识别,这在理论上是便携的、独特的、稳定的和安全的。根据未来产业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和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到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将增长到250亿元。特别是在金融行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深入应用于开户、支付、取款、出借等各个领域。
那么,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支付领域的价值是什么?事实上,基于手机指纹识别的支付也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但它仍然以手机终端为载体。
可以预见,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甚至静脉识别,将带来更多的支付可能性。例如,如果你不需要手机,你可以直接进行“刷脸”认证,通过人脸识别完成整个支付过程。这样,对于用户来说,不再需要记住复杂繁琐的支付密码,直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难度,提高了支付的便利性。
此外,生物识别技术也是促进普惠金融的关键技术支持之一。在去年杭州20国集团峰会上发布的20国集团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第七项原则是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识别。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通过网络提供时,远程身份识别变得尤为重要。一位互助黄金从业者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约有15亿人无法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和权利,因为他们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远程身份识别问题,这对于推进普惠金融也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公司已经尝试了水的布局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互联网技术企业已经尝试部署生物识别技术并开发相关产品。例如,百度在今年5月将百度钱包的刷脸支付下线,京东和苏宁也在今年将刷脸支付业务下线。
此外,支付宝今年9月在肯德基kpro餐厅推出了刷脸支付,成为全球第一个刷脸支付的商业试点。不久前,蚂蚁金服发布了其全球可信身份平台“zoloz”,该平台完全输出其金融级生物识别技术能力,以帮助用户解决“你是谁”的身份识别问题。据报道,zoloz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应用于支付宝和在线商业银行,累计超过2亿用户和20亿认证服务。除了在肯德基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刷脸支付,它还适用于政府事务场景,如公积金查询和养老金领取,以及生活场景,如酒店登记和快递。
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一些专家认为,支付行为与用户资金直接相关,这就对支付环境的安全性、识别技术的准确性、相应的时间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注意到,从互联网公司在市场上的探索来看,将“刷面支付”投入商业使用并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市场进一步检验。
生物测定应用中的困难仍有待克服
中国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但是,在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可能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尽管生物识别技术为移动支付技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使用仍是一种“补充手段”,仍与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如身份验证)相配合,而非替代。
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李成表示,技术不是一切,还有许多“不能”。“不”是技术的边界,是技术探索的方向。生物识别技术在离线场景中的应用不同于在手机上的应用。真实的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如人脸识别,由于用户面对固定摄像头时的光线、角度和姿态等外部因素,可能会增加生物特征识别的难度。
一些业内人士还指出,生物识别技术信息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如果存储大量生物特征信息的数据库受到攻击,用户改变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都将很高,这将给进行身份识别的用户带来身份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沉淀的过程中,科技公司在选择应用场景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性,并通过丰富的应用来提升相关技术,以提升生物特征识别的安全水平。(制图:龚田甜)
标题:支付方式再升级 生物识别成风口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468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资本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