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控辍保学 需下好城乡两盘棋
本篇文章3023字,读完约8分钟
本报记者曹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辍学控制和保护学校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预防和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解决学龄儿童的“学习”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到2020年实现95%的义务教育巩固率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巩固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辍学,以及贫困海岛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等,仍亟待解决。
流动儿童的“上学难”需要解决政策之间的障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劳动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学龄儿童随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如何保证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时不可回避的话题。那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破解它?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副研究员佘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人口控制和教育政策的紧张和冲突下,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主要面临三个问题和障碍。
首先,公立学校的入学门槛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能否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主要取决于“五证”考试的结果。“五证”考试的总体特点是发证程序复杂、政策变化快、考试时间短。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材料的审查往往超过“五证”,这给流动儿童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流动人口的特点,如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法律意识,也给他们通过考试带来额外的困难。
第二,“钱随人走”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钱随书走”。“从调查情况来看,以北京为例,流动儿童无论是获得学生身份还是将学生身份转移到他们注册的地方,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钱随人走”很可能变成“钱随家庭走”。她余说。
佘宇进一步解释说,“钱随户籍”是指以学校身份作为分配资金的重要载体,这使得流动儿童的小学很难从中受益。因此,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必须比以前付出更多的精力、成本和经济投资,以确保他们能够继续接受“临时”教育。
第三,私立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尤其是那些流动儿童。由于私立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再加上职称评定困难和缺乏职业发展机会,优秀教师无法被吸引和留住。教师的频繁更换意味着流动儿童要不断适应新的教师和新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他们的知识学习和自我发展。
在佘雨看来,要解决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困境,有必要从教育公平和城市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探讨。教育政策与城市化政策之间的障碍主要集中在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严格控制上,解决两种政策体系冲突的关键在于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科学认识。
对此,佘宇建议,首先要突破规划控制思维,科学预测城市人口,及时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合理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增加教育用地和学校规划建设投资,提供与适龄儿童数量相适应的学位。
第二,进一步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支出中的比重。建立各级政府共享、省级政府主导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系。适当提高每个学生的公共资金基准额度应该是未来的改革方向,中央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费用。
第三,规范网上和网下学籍管理,减少权力寻租行为,对流动儿童学校实行财政补贴。对于流动儿童的学籍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根据流动儿童学校的学生人数而不是学生人数为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提供财政补贴,增加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支持和规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缩小他们与公立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差距。
第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引导,提高他们对相关教育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照料体系
除了搬家,更多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仍留在农村。“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和路途遥远是许多农村儿童失学的主要原因。”她余说。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佘宇建议: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习援助制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初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为人才提供多种渠道。二是进一步落实现有教育扶贫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辍学。三是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在人口稀少、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立教学点,有效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求。第四,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动态监控、日常管理和督促学生返校制度,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责任追究。
与此同时,心理问题也是许多农村学龄儿童面临的困难,这对返乡儿童来说是一个更严峻的挑战。
“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或资源通过‘五证’审查并获得学生身份的流动儿童,他们要么选择支付‘择校费’或其他费用,要么选择返回家乡,从‘流动学生’变成‘留守学生’。”佘宇说,那些“返乡”的孩子在家乡接受义务教育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是学校教育连续性的破坏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不同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往往使返乡农民工子女无法快速适应。此外,返乡读初中的流动儿童往往独自一人呆在亲戚家,缺乏父母的管理和照顾,使得许多流动儿童面临学习、生活、成长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诸如身份认同等心理问题很严重。流动儿童回到户籍所在地后,面临着重新社会化的过程,即流入地的社会融合尚未完成,他们必须在流出地重新融入当地社会。流动儿童的身份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佘宇指出,与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不同,这些从“流动”到“留守”的儿童突然失去了生命关怀和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身份孤独的问题。
“要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辍学问题,核心是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照料体系,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营养状况和交通条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和保护,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无人家长的情况下得到的照料、照顾和帮助。”她余强调。
注意教师的流动性。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提高教师素质也是控制农村辍学的关键。为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通知提出要加强校长与教师的轮岗交流,统筹安排教师资源配置。
佘宇指出,要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形成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支持体系。要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增强职业荣誉感,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至于校长与教师轮岗交流的推广和实施,鱼雨提醒说,在利益和制度层面上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一方面,校际差距的长期存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利益格局,这涉及到教师个人的利益。它还涉及到学校的利益,特别是名校和重点学校的利益,也涉及到政府相关部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利益;另一方面,从现有的制度保障和配套措施来看,教师流动还没有形成门槛和强制性制度。
为此,在未来的政策导向方面,佘宇建议,首先,通过平等的财力资源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其次,要通过工资均等化为教师流动奠定基础。第三,教师应充分融入公务员队伍,作为未来改革的方向。第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作为干部考核的约束性指标。
“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和相关配套措施的顺利实施,要求各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认识到他们已经到位,并‘真正关注’教师流动。因此,我们必须扭转片面追求入学率的错误倾向,同时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国家标准,并以此作为有关官员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她余说。
标题:加强控辍保学 需下好城乡两盘棋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699.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