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频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见成效
本篇文章1420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上海9月10日电:成效频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成效
新华社记者周琳和陆文俊
从大飞机的第一次飞行到墨子号rising空;从超级计算机到密集的高速铁路网络...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许多地方都在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国正以创新的理念、精神和机制引领新一轮创新。
上海正全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目前,上海的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占据“未来产业集群”的高能平台,并将对未来二十年进行深度布局。
——全球视野与本土智慧相结合,以开放的心态输出“中国标准”。
作为上海光源二期16线站项目的副经理,李对光源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有着深刻的感受。“当光源刚建成时,光束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以及国内用户几乎就像小学生一样,他们必须向世界各地的外国同行学习。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科学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法。”
——我们需要科技的效率。通过示范应用和积极转型,中国已转型为世界人工智能工厂,吹响了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号角。
在上海,司法系统引入了机器学习来帮助解决案件和识别证据,这成为了“智能审判”的一种模式;金融系统积极拥抱智能客户服务和人脸识别,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快递等服务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实体行业智能制造的积极转型,单位人力科技贡献率的提升。
上海青浦区是快递企业总部的聚集区。近年来,快递企业通过智能化提高了快递物流的能量水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青浦区快递业实现业务量2.2亿件,业务收入116亿元,分别增长99.1%和26.9%。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明波透露,今年他将对上海人工智能的应用驱动和产业集聚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凭借“环境+系统”,我们从世界各地引进人才。
天赋是成败的关键。据统计,中国70%的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为计划在上海青浦投资建设新的R&D中心和配套人才公寓,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技术研发、示范应用、集成创新。
“人才和生态一样,投入就是产出,而这种合作就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今后,我们还将在清溪地区打造一个软件信息服务业集聚的“信息城”,加快大科技、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大总部产业的协调发展。”上海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说。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紧密相连,制度创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面对绩效考核的困难,上海科学院将引进创新人才的支出作为净利润进行核算,使资金能够“安全使用”。该政策根据实施效果进行了改进和推广。
——机制的不断创新,使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进入了创新阶段。
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有一个新概念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80条gmp(良好生产规范)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这将形成一个分享未来生物医药创新的平台。全球科学家有可能在上海“一起制造药物”。
天赐国际董事长李汉普表示,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采用新模式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同时通过开放共享,吸引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上海“共同制药”,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走向市场。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环境,重点突破,取得实效。
目前,国内大型飞机试飞成功,UIH等国内大型医疗器械已出海,国内原创新药已在全球同步上市...正是通过创新模式创新,上海的科技活力不断涌现,机制创新和人才积累不断深化。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
标题:成果频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见成效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57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广西6家企业入围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