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本篇文章1272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吴佳佳)在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的支持下,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所承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2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旨在共同交流国际民间艺术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探讨国际民间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互利交流,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民族文化遗产的合作与发展。
“有6000多万华侨,其中4000多万生活在一带一路沿岸。它们都是中西文化,熟悉中外文明,具有融合中外的天然优势,在促进国际文化遗产交流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天星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致力于发挥海外华人资源优势,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出“文化中国”海外华人文化工作品牌,精心组织和打造海外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支持成立42个华兴艺术团,以海外华人为桥梁,沟通中外,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民族文明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了解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陶小年说,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文化和历史人文特色的物化表达,已成为连接不同文明间对话与信任的情感纽带。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在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手工艺展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沿线博物馆的展览和交流功能,交流和交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沿线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研讨会,策划一系列的工艺美术和旅游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提高继承和解构能力,并利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使其继续繁荣。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希望本次论坛通过搭建高标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整合沿线国家民间艺术研究的力量,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综合效应。同时,通过深入交流与对话,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坛组织者、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总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平表示,随着人类高科技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日益消失,呈现文明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产生新的当代价值?如何将文化遗产从资源转化为资本?如何让文物活在当下?如何建立文化遗产经济学?今天的孩子怎样才能学会欣赏文物,理解遗产的珍贵,并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力量?如何让传统技能在当代再次绽放,是我们今天聚会的原因,也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
在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的大力支持下,此次论坛邀请了一批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柬埔寨、伊朗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部官员、大学教授、博物馆馆长、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和民间手工艺大师。中国手工艺大师的代表向丝绸之路沿线的博物馆代表展示了他们的作品,而国际手工艺大师的代表向论坛组织者暨南大学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展示了他们的手工艺作品。
标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191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