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华为掀数据之争 个人数据保护立法迫在眉睫
本篇文章3083字,读完约8分钟
本报记者郑伟报道
在SF新秀的数据纠纷之后,腾讯华为相互干涉的消息再次点燃了整个行业和社会对用户数据的关注。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数据背后的利益交织在一起,争夺地盘的斗争也在进行,这使得许多巨头都在为此而战。似乎“谁拥有数据,谁就能成功。”用户数据已经成为主要互联网公司竞争的“金矿”。
相互自杀的原因
事实上,腾讯和华为已经为彼此奠定了基础。
据相关媒体报道,华为最近推出的新设备,包括荣耀9,不能在支付中使用微信指纹认证。一些分析师认为,这与华为和腾讯未能就数据存储条款达成一致有关。
然而,这两个科技巨头这次之所以反目成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美化了神奇手机的“智能助手”功能。据了解,华为去年12月发布了辉煌神奇手机,最具吸引力和最大卖点就是“智能助手”功能。助手可以根据微信的聊天内容自动加载相关的地址、天气、时间等信息;它还可以在交谈和购物时提示相关的服务信息。
说白了,如果手机用户在微信聊天过程中涉及天气、位置等信息,助手会自动加载相关内容。即使在参考与电影相关的信息时,助手也将根据聊天内容自动识别对话中的信息,在聊天页面的顶部显示最近的热门电影,并根据用户的偏好提供电影和预订功能。
由此可见,华为的“智能助手”要想发挥作用,仍有赖于微信用户数据的收集和调用。正是这种自动捕捉微信用户数据的做法,让微信开发商腾讯表达了“不满”。
腾讯指出,华为不仅获取了腾讯的数据,还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并要求监管部门进行干预。
那么,华为如何回应获取腾讯数据和侵犯用户隐私的“指控”?
华为否认并表示,所有用户数据都属于用户,不属于微信或荣耀魔术,荣耀魔术只有在用户授权后才会收集相关数据。
在操作光辉魔术手机时,记者还发现,各种功能的授权列表都是在首次开机时出现的。还分别说明了手机的功能和要收集的数据。在每个功能下,有两个按钮:“启用”和“不启用”。但是,如果用户对此不做任何事情,系统将默认“启用”该功能。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腾讯微信软件许可与服务协议》明确规定:“微信账户的所有权属于腾讯。用户完成注册申请后,只能获得微信账户的使用权。”这样,腾讯认为用户只有权使用这个微信账户,但所有权仍然属于他们。
此外,腾讯副总裁丁可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公开回应了腾讯社交软件的内容安全问题。他表示,腾讯只会在三种情况下涉及用户内容的抓取:清除非法内容、多人聊天、存储和转发;不要干涉其他情况。打电话获取用户信息需要很大的成本。腾讯没有必要也没有尝试管理如此大规模的用户数据。
为此,双方激烈争吵,甚至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起诉讼。
然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答复是敦促企业规范征收。据相关媒体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此事做出了最新回应。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已经收到相关信息,正在组织调查和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自觉规范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依法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在这方面,通信行业专家向立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很难判断谁对谁错,目前正处于说公众是对的、女人是对的阶段。从腾讯的角度来看,他有一定的理由。华为也有自己的解释。作为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否被启用是由用户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这种信息和相关数据属于用户,因此用户拥有决策权。
“虽然腾讯在建立微信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服务协议,但这些信息数据属于腾讯。然而,应该指出的是,用户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很少看它们。那么,这些数据属于腾讯吗?腾讯的服务协议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并得到认可吗?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态度。”向立刚进一步指出。
目前,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没有搞清楚,双方仍然各持己见。
立法存款空怀特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数据纠纷大多与用户利益有关。在不调查谁对谁错的情况下,两大巨头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个人数据立法而言,中国仍然拥有空.
因此,一些相关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越来越仔细地界定“谁是数据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问题,以减少此类纠纷的发生。
事实上,当巨头们为用户数据而战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是否应该对这种收集用户信息的方式进行法律监管?它是否涉及用户的隐私?侵犯了用户的利益?如何界定此类事件的界限?如何在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大数据时代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对此,一些网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提供专门的法律支持来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应该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给予详细的规定和相应的处罚机制。
那么,专业人士如何看待数据所有权呢?
北京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贾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要看是否涉及用户的具体数据。如果有明确的信息表明个人信息属于用户,在获得用户的合法授权之前,腾讯和华为无权使用。但是,如果获得了用户的合法授权,就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合法使用。至于华为和腾讯之间有争议的用户数据,如果不是用户的个人信息,而是一些统计数据,目前的规定没有明确所有权。此外,腾讯和华为都不能证明该数据是合法的,也就是说,没有人能证明该数据是合法的。
“关于数据安全,如果双方都认为对方窃取或非法使用了数据,他们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如果核实属实,很可能涉及用户的信息安全或窃取用户信息的刑事责任。”贾律师强调。
北京闻仲律师事务所律师严闯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也指出,华为和腾讯都不是用户个人数据的合法所有者。SF Express和菜鸟之间之前关于用户数据使用权的争议也是如此。他强调,这些争议也反映了中国个人数据保护法空·怀特的事实。
严闯进一步解释说,虽然《网络安全法》是在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但该法自2017年6月1日起实施。此外,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提出要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研究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目前,它已经进入后立法阶段的网络安全法,但他认为,“后续立法应强调保护个人数据信息,如购买和浏览记录的个人用户收集的cookies,因为个人数据信息的范围大于个人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已经有了关于互联网用户数据保护的立法,网络安全法已经生效,但是具体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严闯指出,这类事件目前只能通过行政手段解决,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应完善立法,规范企业使用个人数据的行为。
贾律师还告诉记者,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保护个人数据的明确法律法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许多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需要及时完善立法。对个人数据,尤其是个人信息的保护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中,如刑法和民法通则。2017年6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面系统地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及相关法律的适用。
对此,项立刚表示赞同。他认为确实是时候改进了。如果对个人数据的保护不完善,很容易产生类似的纠纷。因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应用将是企业间容易发生争议的领域之一。
当然,对于这一块的立法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项立刚强调:“因为之前没有微信这样的数据,谁拥有它,谁就有决策权。”当时,没有办法提前设置它。”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发生了几起数据纠纷,它们都表明,在没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作为数据创造者的个人用户没有发言权。特别是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用户数据。个人资料的立法保护迫在眉睫。
标题:腾讯华为掀数据之争 个人数据保护立法迫在眉睫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167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