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享经济热”的一点冷思考
本篇文章1732字,读完约4分钟
证券时报网络(STCN)7月28日,
绿金明
随着共享自行车在内地乃至香港许多城市的普及,共享经济的旗帜迅速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用品、资源、任务、旅游、空房、金融、知识教育、饮食、医疗保健等。即使是一些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的行业或项目,只要被冠以分享的光环,也可能会变得受欢迎。比如共享篮球、共享图书馆、共享收费宝、共享雨伞等等,所谓的新经济项目纷纷涌现,这就是一个例子,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然而,随着共享理念的不断渗透和普及,一些戴着共享经济大帽子的项目在面对市场考验时也感到尴尬和失败。例如,共享床最近在北京、上海等地推出后不久就突然停止了,如此短暂的表现立即将共享经济——新经济的新宠——变成了共享失败的新案例。
有研究指出,共享经济是在三年前提出的,滴滴打车、莫比克和土家族曾被认为是共享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实践者。就共享经济模式的核心概念和特征而言,它是在传统模式下盘活一些闲置资源,属于利基或细分市场。用户拿出闲置的商品或他们的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分享。共享平台本身只负责制定和执行规则,从中匹配交易,而不参与实际交易。
然而,近年来,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和其他项目被指责有“共享”的虚名,而不是“共享经济”的实质。原因是这种共享的主体几乎都是直接与用户打交道的服务提供商,这显然不符合共享经济的核心理念和特征。这样,当项目经过市场理性的检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走越深时,隐藏在共享经济面纱下的非现实共享经济的本来面目逐渐被揭开。
事实上,目前有很多所谓的共享项目,大部分都是基于共享的,但资本运营的阴影仍然在他们身后闪烁。以共享自行车为例,mobike一夜之间变得流行起来。这个行业或项目很快吸引了各种风险投资基金。令人惊讶的是,一辆小型自行车已经筹集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ofo在2016年所谓的资本冬季完成了五轮融资,虽然mobike的融资轮不如ofo,但融资金额高达数亿美元;据统计,今年以来,mobike和ofo的融资额分别达到6亿美元和7亿美元,再一次创下了惊人的行业纪录。
一些学者认为,在资本的驱动下,共享经济正在从理性发展向野蛮增长和疯狂扩张转变。在被一些不知名的媒体炒作、被资本追逐、被众多企业家追捧之后,各种共享概念项目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目前正在遍地开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共享项目大多是短期和快速的,主要是为了快速获得融资。一些共享型经济项目没有严谨的思路和发展规划,盲目跟进和模仿没有技术含量是其背后的原因。因此,项目的启动和推出过于仓促和凌乱。一旦遭遇滑铁卢,有些人会大胆地说,他们都被视为公益事业,这不可避免地让人质疑他们发起所谓共享经济项目的真实意图。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共享经济正呈现出野蛮增长的迹象,一些项目打着共享经济的幌子,首先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其次是为了更容易获得融资。
显然,当连接到互联网时,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共享。上述共享睡眠被叫停的尴尬表明,新兴的共享经济项目应该得到重视、规范和及时管理,否则不仅不利于推广,而且有悖于共享经济理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事实上,共享睡眠舱在日本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与酒店和宾馆一样,它需要提前注册其身份,并且只有在监管到位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另一个例子是:仅仅几年后,共享自行车就从时代新宠变成了社会纠纷的焦点,这些纠纷被随意丢弃,占用道路,影响安全,吸引人们呕吐。在深圳,不仅一些住宅区被禁止共用自行车,就连城市里的村庄也将自行车拒之门外。此外,有人计算过:如果按照强制报废的规定计算,在一些地方连续使用三年后,从2018年开始,将会出现一波又一波的报废共用自行车的浪潮。根据目前投放市场的共享自行车规模,报废时将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母船5艘船空结构钢的重量,明显违背了共享自行车项目提出的环保节能的初衷。
这些由市场试验中的共享经济项目引发的问题和现象确实值得人们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共享经济?令人欣慰的是,在投资领域,一些风险投资机构和人们开始冷静思考共享经济模式。在项目选择方面,他们比以前更加关注这些企业的发展模式,即企业做什么、模式是什么、团队是如何建立的、会走多远等。而不是专注于追求哪个概念。
(证券时报新闻中心)
标题:对“共享经济热”的一点冷思考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110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