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青岛新机场航站楼概念规划大楼展示
本篇文章904字,读完约2分钟
青岛新机场航站楼计划宣布海星模型胜出
青岛新机场航站楼计划宣布海星模型胜出
1月20日,备受期待的青岛新机场航站楼计划日前得到确认,“海星”计划成为成功之举。在该方案中,新机场总体布局设计为“齐”字形,建筑外形为海星形,屋顶为风浪形,体现了齐鲁文化的传承。
据了解,航站楼是机场建设的核心工程,是机场生产、运营和服务的中心,设计难度大,标准高。自2013年1月以来,青岛已提前进行了新机场概念规划和航站楼方案国际招标。3月28日,资格预审公告发布。5月15日,专家评审组从国内外24个顶级设计团队中选出7个设计团队。9月22日至24日,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确定了三个入围方案。
10月1日至10月10日,入围的三个方案向公众公开展示。全国人大、政协、社会各界约56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00多人对方案的满意度进行了投票。最终,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海星”方案获得1163票,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方案。
专家和各界人士一致认为,“海星”方案整体性强,布局合理,考虑发展,空空间,潜力巨大。在该方案中,新机场的总体布局设计为“齐”形,建筑形态为海星形。从建筑到室内,设计围绕海洋主题进行;通过对风浪的诗意描述,景观设计植物雕塑具有波浪般的微地形和特征,营造出波光粼粼的海洋意境,遥相呼应海星。
航站楼采用单元布局的陆域开发模式。目前的航站楼位于航站楼区的北侧,长期向南发展。围绕GTC(综合交通枢纽)和能源中心,东西向布置,通过路边车道与一期航站楼整合。其优点是不需要使用空侧捷运系统,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一期航站楼不需要长期预留给土建工程,节省投资;长期发展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超出预测能力的情况;陆侧航站楼能充分发挥GTC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有利于陆侧商业和服务的形成。
中央布局的GTC靠近航站楼,提供无缝的“零换乘”体验;作为连接机场和城市的枢纽,穿梭大厅是开放的、共享的和易于识别的,高度集中了各种交通和支持功能,并引入商业,以创建一个新颖和动态的机场商业门户。同时,位于码头区几何中心的GTC也便于与前方码头建筑连接,为整个码头区服务。
标题:1月20日,青岛新机场航站楼概念规划大楼展示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643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