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落户青岛
本篇文章1407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落户青岛
1月24日,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有限公司正式下水,肩负起中国海洋水下考古的重任。从此,中国告别了“租渔船时代”。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试运行期后,它在青岛安家落户。昨天,记者联系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设计:
它几乎是原始吨位的两倍
“中国考古01号”由国家文物局和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创造,由CSIC 701研究所设计,建设资金近6000万元。建成后,该船重950吨,总长56米,宽10.8米,深4.8米,吃水2.6米,航速12节,核定船员30人。虽然它是海船上的“小脑袋”,但“麻雀是小而完整的”。这艘考古船不仅配备了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食品室、厨房等。,但也有几个房间住宿,每个房间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
“这艘考古船的原设计吨位是500吨,但在它完工后,它的吨位几乎翻了一番。这主要是因为船上装载了太多的专业设备。”东风船舶重工集团事业部副总监苟袁俊逐一清点:龙门起重机、救援船、减压舱、柴油发电机、小型冷藏集装箱……数十种设备武装了整艘考古船。
能力:
你可以一口气航行30天
“中国考古01号”投入使用后,主要承担中国水下文化遗址的普查、专项调查和小规模发掘工作。主要作业海域为中国沿海地区,也可航行至南沙和西沙海域。“除了吨位的变化,水下考古船也从近海航行转变为远洋航行,以满足远洋航行的需要。”苟袁俊说,这艘考古船可以通过搭载4台柴油发电机来满足2000海里的航行需求。船上的两个食物室完全可以满足30天航行的需要。
"在设计之初,我们认为它应该有四个功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负责人表示:一是支持潜水,支持水下考古发掘,满足水下考古作业的需要,满足考古队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够进行水下勘察,进行测绘记录、摄影、场地清理和水下遗迹的文物提取;第三是能够进行紧急保护;第四,它在适当的情况下向公众开放,以便公众能够参观和了解水下考古工作。
安顿下来:
青岛团岛城考古船母港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装备部主任宋建中说,这艘船建成后,属于国家文物局,由中心使用。船舶的维护和管理将委托给国家海洋局的下属部门。在下水仪式上,专家表示,该船将于今年5月正式运行,途经南京、上海等长江沿线地区,最终抵达青岛作为其母港。
对此,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船的维护和管理确实是其下属部门的责任,青岛将在调试期后成为其母港,该船可在团岛码头停靠。那时,岛上的市民可以近距离欣赏水下考古船的风采。然而,目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尚未收到任何关于水下考古船只具体停靠时间的通知。
首航:
我打算去南海找郑和的遗体
水下考古始于1987年左右的中国。2009年,国家文物局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国家水下文化遗产项目和水下考古项目的相关工作。从泉州潮滩最早的沉船发掘,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后的近海考古调查和发掘,再到2013年南沙群岛的水下考古发掘,中国成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多部门协调小组。
"考古船的使用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宋建中说,水下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内容多样,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防、水下古城遗址、古港口、古造船厂、盐业遗址、古村落和古城遗址等的考察。专家透露,考古船的第一次打捞可能是去南海盆地寻找郑和下西洋的遗骸。
标题: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落户青岛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637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