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商业银行或将获券商牌照,“银行系投行”路该如何走?
本篇文章1805字,读完约5分钟
青岛信息网6月29日报道称,28日上午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屏蔽:“证监会拟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者将从几家主要商业银行中选择至少两家试点券商。”。
经过大量讨论,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个消息成真,可以称之为近十年来最有力的金融体制改革之一。
好还是好空?让我们冷静下来,慢慢谈。
1。是突发奇想还是深思熟虑了很久?
直接向银行发放经纪牌照,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分业监管模式。
《证券法》第六条曾规定,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应当分开经营管理,证券企业应当与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经营机构分开设立。
这也是很多人对这个消息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
但是,正如证券法中另有规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经为空预留了打破分业经营的空间。
事实上,打破固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和银证合作之风由来已久。
2000年3月,中国证监会表示,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申请经纪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没有明确的政策实施时间表。
2006年7月1日,有消息称,第一家银行获得了券商牌照:交通银行获批“混改”后,“混业”也落地了。
银保合作、银行信托合作、银行债券合作一直是大势所趋。
但在分业经营和牌照的限制下,银行经纪虽然有实力,但内部协调尚未开通,牌照业务仅限于银行间市场,不能参与其他资本市场业务。
2。对银行来说,在空获得经纪执照好吗?
现在,群里和微信朋友圈里的评论都对银行业和空.券商有利
很容易理解这对空.的经纪公司是有益的券商自身面临转型压力、人才匮乏、互联网崛起对券商业务的冲击,日子并不好过。
现在老大哥(银行)要下水做经纪业务,经纪业务的收入压力就更大了,大部分客户都断了。银行有经纪许可证的,可以设立基金子企业,销售自己的基金产品。不需要在外面收集吗?
也有朋友说,这是因为监管部门为了让券商摆脱包袱,正在想方设法把自己转型为投行业务。
问题是银行持有客户资源、存款资源、贷款资源。银行的券商和经纪子公司有机会争夺一个投资领域吗?
我之所以一开始就说这个政策可能是近十年来最有力的金融政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证券领域的土壤。
另一方面,吃券商这块大蛋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银行一直是国内金融业的大哥,资金雄厚,实力最强,但银行业本身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从我们最熟悉的理财业务来看,国内银行的理财能力还处于“1.0卖产品”阶段,与亚洲发达国家银行的“2.0资产配置”阶段相去甚远,更不要说瑞银成功推广的“3.0自由裁量权”阶段了。
银行业在理财行业的服务能力、专业水平、人员素质、观念意识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经纪业务的银行其实是“跨境操作”,强行切入二级市场业务,不会给自身存贷款业务带来任何收益,反而可能会削弱存款厚度。
3。非常规决策背后的逻辑
相信大家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接下来,让我们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的监管意图。
第一,银行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业的“超级工具人”,效率极高。这从一夜之间全民的“etc”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执行力太贪心了。如果监管者没有很好的利用,他们自己监管可能会很可惜。
第二,证券公司的工作是搞活资本市场,通俗点说就是拉散户入市炒股。前几天微博上有个笑话,嘲讽说市场骗人十年。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业务部门之间的差异太大了。综合考虑业务能力,重新探索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是可以尝试的公司决策吗?
第三,监管允许银行从事经纪业务,这可能是为了让银行达到监管的目的——搞活资本市场。如果银行接下来拿到券商牌照,将会有配套政策和要求,要求银行在风险隔离的情况下,全面推进证券经纪业务,将客户和资金转移到股市。对于股市的引流来说,券商就相当于水管,银行就是大规模的喷灌,强度自然不是一个级别的。
第四,我们进一步推断,决定的潜在因素是监管希望引诱资金被分流,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二级市场,股市的获利效应增加,而投入到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资金可能减少。事实上,中国对完整的资本市场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从科技创新板到调整指数编制规则,都是为了让股市成为承接房地产投资资金的蓄水池,降低系统性风险。
写在最后:
股市红火,楼市平,国家受益。无论分业混业如何演进,无论银行券商保险信托改革的内因是什么,我们的市场越来越成熟健康。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历史的见证人。作为财富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们很荣幸能够经历这一切。
标题:[本地]商业银行或将获券商牌照,“银行系投行”路该如何走?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2078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