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减少市场价格(指数)干预
本篇文章1752字,读完约4分钟
证券时报网络(STCN)11月22日,
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篇文章,他说我们应该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金融管理体系。一是强化和完善央行宏观调控职能,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随着中国金融体系杠杆率、相关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有必要将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宏观审慎政策直接、集中地作用于金融体系,努力降低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中央监管部门要统筹协调。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切实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机构和力量,协调系统性风险防控和重要金融机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协调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协调金融业综合统计,全面建立职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框架,加强综合监管。协调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管理应该协调一致。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内下一盘棋,监督没有死角。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实行统一监管和指导,制定统一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监管规则,有效监管地方金融监管,纠正错误,追究责任。地方当局负责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处置,维护境内金融稳定,不得干预金融机构的独立经营。应协调对特许机构的严格监督和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金融风险源的控制,坚持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一方面,金融机构违法违规从事行业、杠杆、表外业务、套利活动,另一方面,非法集资、交易场所等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稳步有序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监管权力和责任应该协调。建立各级负责任的业务监督和绩效问责制度。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第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事业的基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要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坚持以供给面结构改革为主线,以融资难问题为切入点,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监管合力。回到金融服务的真正经济起源。金融业要突出主业,注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责任。必须塑造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状况,促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和复杂金融产品交易清算的健康发展。要严格控制市场准入,加强金融机构股东资格管理,防止利益转移、内部交易和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干扰。建立和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和监督,严格限制和规范非金融企业对金融机构的投资,有系统地将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隔离开来。推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切实承担风险管理和遏制大案要案滋生的主要责任。
第二,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的股权融资渠道,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减少市场价格(指数)干预,从根本上消除利润传导和腐败滋生的土壤。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完善M&A市场化和重组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合法债转股工具,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投资主体,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促进僵尸企业的市场清理。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统一监管标准,更好地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深化市场互联,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护功能,引导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通过竞争促进优化和繁荣。从更高的层面认识对外开放的意义,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大方向,不断推进相关政策改革,更好地实现三驾马车的开放:一是对外贸易和投资开放。第二,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积极主动,脚踏实地,顺势而为。第三,减少外汇管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便利对外经济活动,稳定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在维护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应放宽海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推动金融市场监管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和完善。
(证券时报新闻中心)
标题:周小川: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减少市场价格(指数)干预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91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