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对外直接投资十面观
本篇文章2240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持续增长,投资领域和主体多元化,以M&A为主要投资模式,制造业海外投资势头强劲。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和本土化战略,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全球化智库最近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十大特点。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持续增长,上半年企业“走出去”活跃,下半年海外投资趋于放缓。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1701.1亿美元,是2006年的8倍。据ccg统计,2016年1月至6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456起,7月至12月,并购数量降至316起。总体而言,上半年海外投资活跃,下半年逐渐放缓。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从井喷式增长逐渐呈现出放缓迹象,这主要是由于2016年下半年中国政策转变加快、审批和资本监管更加严格以及一些发达国家收紧了外资准入。但总体而言,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仍创历史新高。
外国投资的地区分布是多样化的,在美国的投资规模几乎翻了一番。
从海外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分别占35%、29%和25%。其中,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221家,投资额1114亿美元;在北美投资175项,投资额908亿美元;在亚洲有148项投资,投资额为602亿美元。据ccg统计,2016年有156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总投资850.16亿美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21%和76%。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2017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放缓,与2016年上半年相比,投资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了60%和75%。中国已经超过其他国家,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M&A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的主要进入模式,也是通过投资美国企业提升中国企业知名度和深度参与全球产业整合的主要投资力量。
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
2016年,“走出去”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表现积极,成为海外投资的生力军。据ccg统计,虽然2016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略有下降,但投资数量达到395家,仍超过2015年的总投资。从总体趋势看,2017年,随着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审计的进一步加强,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投资有望超过国有企业,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在审批程序、外汇退出限制、海外M&A贷款以及外国投资的法律障碍方面,仍面临比国有企业更多的问题和困难。
M&A是主要的投资模式,M&A的规模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2年至2016年,跨境M&A案件数量继续增加。2016年,病例总数达到772例,创下新高。中国企业的目标是获得优质资源、知名品牌、先进技术或全球销售渠道,加快全球产业链布局。在全球绿地投资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绿地投资规模也有所下降,绿地投资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寻求与世界接轨的技术。智能制造发达的德国市场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2016年,中国成为德国绿地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中国在德国的绿地投资排名第一,创造了26个项目和331个就业机会。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绿色空间的首选,其次是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
制造业的海外投资正在强劲增长,中国制造标准的出口已成为一个亮点。
从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来看,制造业海外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特别注意对欧洲等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的投资。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投资占11%,比2015年增长3%。此外,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房地产的热情在2016年有所下降,从2015年的12%降至5%。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海外投资也从能源投资转向高端制造业、品牌和技术投资。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他们开始注重推广中国标准“走出去”。此外,华为、中兴等企业也开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主要是能源和基础设施,而中国的科技正逐步走向“一带一路”。
从2002年到2017年6月底,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规模中,中国企业投资集中在1亿至10亿美元,投资案例数达到808个;第二个是10.01万亿美元,有411个投资案例。2015年前,“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矿业、交通和制造业。2015年后,虽然传统行业投资仍占主导地位,但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行业投资明显增加。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7年1月至9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约96亿美元,同比增长4%。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都将不断优化升级。
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注重整体产业链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ccg表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为了获得海外先进的R&D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海外资源、市场渠道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出,也是整个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布局,从而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国际化水平,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企业的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等活动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多。加快整个产业链的全球发展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之一。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重视本土化战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当地社会发展形成双赢局面。
2016年,中广核进行了企业海外投资本土化调查。在调查项目“企业在东道国经营时对当地企业的依赖程度”中,6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与东道国企业存在“一般依赖”或“非常依赖”关系;在调查项目“企业在东道国是否有当地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中,67%的企业回答“有”,20%的企业正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在“东道国企业主要合作伙伴”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是首选,其次是与当地合资企业、当地中国民营企业、当地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国国有企业的合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国企业开始重视本土化战略发展,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发展和合作共赢。
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加强海外业务的风险防范。
2016年,ccg调查了“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风险,发现海外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劳动争议风险、安全审查或政府阻挠风险是中国海外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单独在海外取得成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这已成为企业优势互补、分散海外投资风险的新模式。同时,政府也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强强联合的形式,鼓励企业“组团出海”,实现海外协调发展,有效防控海外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品牌和影响力增加,对“软实力”竞争的意识增强。
根据ccg 2016年对200家“走出去”企业的调查,品牌推广已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驱动力,占中国企业“走出去”要素的43%,企业海外投资软实力竞争意识大幅提升。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品牌战略意识增强。目前,国家电网、中国工商银行、腾讯、海尔、中国移动、华为、联想等。在世界上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然后,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通过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和收购海外知名品牌,有意识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在提升产品“硬实力”的同时打造品牌“软实力”,这是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标题:中企对外直接投资十面观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42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中企全球化再攀新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