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模式引领广西产业扶贫
本篇文章2208字,读完约6分钟
工业是穷人增加收入甚至脱贫致富的基础。
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科学规划,推进扶贫开发优势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全区105个县(市、区)共确定了2至5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54个贫困县的水果、桑树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90万亩、158万亩和90万亩;饲养肉牛26.26万头,肉羊26万只,屠宰猪1099.2万头,家禽26135.5万只。
更有价值的是,我区探索创新了九种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模式一:龙头企业定向投资。政府引进大型龙头企业,直接投资或租赁农村土地来发展生产基地。企业雇佣当地贫困农民在生产基地工作,农民获得地租收入、劳动收入和原材料销售收入,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目前,我区有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02家。全区54个贫困县引进大型龙头企业,种养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家庭增收2000多元。
模式2: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驱动。农民自发或政府引导或当地龙头企业帮助组建专业合作社,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整合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资料,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民”、“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穷人有钱支付并积极贡献,他们也可以创业并在附近找到工作。例如,荣安县长安镇安宁村富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43户170人的贫困户,并雇佣贫困户从事电工、船工、喂食工、看守等工作。,月薪约2000元。
模式3:经济人才驱动。博白县归元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十大农民”刘如元带领全县9个镇11个行政村的500多户农户参与山羊养殖,其中贫困农户300多户,农民年收入2万多元。该模式以经济人才与贫困村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点为目标,寻找人才优势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鼓励和支持本村或返乡的经济人才,带回资金、生产技术等生产资源,结合当地资源引导专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的成立,吸引村民和贫困人口加入合作社或农业公司,带动村民致富。
模式4:分红和利润回报。企业建立项目基地,农民通过土地、住房、技术等手段参与企业建设。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从项目基地的产品或经营利润中按一定比例向参与入股的农户支付股息。如广西新镇锰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700万元在大新县桃城镇宝贤村加屯,加屯投资60亩集体土地共同建设三元织造有限公司..公司产生的利润按份额分配给每个家庭。目前,全团98%的中青年人在合作建筑企业工作,人均年收入达到2.1万元。
方式五: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股份形式投入。我区出台了《贫困户扶贫增收实施方案》,鼓励探索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的前提下,将政府投入的发展资金转化为村集体和贫困户持有的资金,转化为股份并量化到农户手中,投资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大农户等有能力、有意愿扶贫、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好的商业实体。宜州市采取“政策性资金入股,保本退股”的合作模式。贫困户自愿将扶持2000枝桑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食用菌生产合作社,用于食用菌的生产和销售,股东从中分红。
模式6:贫困家庭用贴现贷款购买股票。萍乡海润边境贸易合作社组织和引导贫困人口参与互市贸易。萍乡信用合作社向贫困家庭贷款5万元,共有200户家庭贷款1000万元。参与交易的贫困户每人每年可获得7000元的补贴,贷款股东可连续三年获得4000元的贷款红利,平均每位成员每年可获得2000元的红利。这一模式是基于我们地区目前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贫困家庭可以获得基准利率低于50,000元、期限少于3年、无担保、无担保和金融贴现的扶贫小额信贷。贫困家庭可以将这笔贷款投资于新的商业实体。
模式7:金融扶贫创新。通过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尝试贷款贴息机制,逐步完善金融支持扶贫产业的方式。例如,钦州市钦北区扶贫工业园区出台了《钦北区肉牛养殖财政扶贫风险担保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其中扶贫资金、同级财政资金和伏牛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作为风险担保基金,钦州市城乡信用社提供不低于3000万元的信贷额度,向参与肉牛养殖的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资金。贷款造成的贷款本息损失应由三方担保方共同委托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经审查确认后,由担保赔偿基金予以补偿。
模式八: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带动。通过探索“园区带动、挂靠帮扶带、集团化经营、就业带动、资产收益”等扶贫开发新模式,将更多扶贫资金纳入产业扶贫园区建设,将更多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纳入产业规模养殖、统一加工仓储、集中运输销售的产业链。崇左市江州区大华肉牛扶贫养殖示范园区由广西大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采用“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贫困户利用扶贫投资资金从企业购买优质肉牛,支持基地指定的养殖区。每年,企业给每个贫困家庭分配固定收入。
模式9:集体经济驱动。隆安县有63个贫困村,其中大部分属于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去年,该县安排了1260万元,并给每个贫困村20万元,以启动“一村一品”解决方案项目。目前,全县43个贫困村开始建设集体经济项目,全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7万元。据了解,我区下发的《关于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在每个贫困村建立村民合作社,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体缺失的问题。截至8月底,全区已建立1754个村民合作社,占全区贫困村总数的35.1%。(记者魏继川通讯员何)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卢伟
标题:九大模式引领广西产业扶贫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23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