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三十周年 敬和堂法帖原石首度展出
本篇文章733字,读完约2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程琦)从1987年到2017年,北京石雕艺术博物馆走过了整整30年。多年来,石雕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收集北京的石雕和拓片。现在,博物馆里有许多纪念碑和丰富的收藏品,总共收藏了2618件石雕和7000多件拓片。9月27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甄士祯祠碑展”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中有9件实物和19件拓片,其中一些是首次展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程琦/照片
古人把一个或多个书法家的作品刻在石碑上,供人们复制,可以流传很久。这种石雕被称为石雕法柱或柱石。把它铺在纸上,然后把它裱起来,就叫做“帖”或“发帖”。石柱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石刻。本次展览展出的泾河塘法贴原石为首次展出的文徵明、朱云明、董其昌、王铎书法石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程琦/照片
文徵明的宋正琦实际上是礼拜与和谐大厅的法律站的一部分。清同治十年(1871年),李鹤年将他收藏的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朱允明及清代墨宝部分书法家的作品辑成八卷,刻在石碑上,现存157卷。文徵明的《宋正琦》是文徵明年轻时写的。此书系同宗后裔,为文徵明欣赏文天祥的高贵品质而作,在文徵明实属罕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程琦/照片
北京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成立以来,接受了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石雕和拓片,其中最重要的捐赠是徐玲和侯星向石雕博物馆捐赠的开篇石刻经典拓片。《开城石经》是唐代政府组织的一部石经,历经七年印刷完成于837年。它包含12部儒家经典。虽然在明代关中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但仍保存完好。《开城石经》是清代中期的延伸,其内容基本完备,延展性好,文字清晰。它是《诗经》的延伸,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拓片的首次展览。
展览从9月27日持续到12月25日。
标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三十周年 敬和堂法帖原石首度展出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373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