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高速公路已经修通”
本篇文章1792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网9月26日电(人民网,603000)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各省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政策进行解读。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唐表示,目前,全国联网和跨省医疗结算工作进展顺利,异地全国医疗结算系统已经修复,运行9个月来进展顺利。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无需在不同省份支付住院费用,然后再向参保地报销。
唐说,目前,全国各省医疗结算工作进展顺利。截至9月25日,统筹地区全面衔接,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各类医疗保险制度,服务异地安置退休、异地长期居住、异地永久工作、异地转诊等四类跨省医疗人员,开办7226家异地跨省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基本覆盖了跨省市承担繁重医疗任务的医疗机构,全国88%的三级定点医院接入了接入网。有162万参保人员需要异地就医并在异地就医的国家结算系统备案,各省收取了8.8亿元的异地就医预付款。4.1万人次跨省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基金支付5.6亿元,平均每个病人减少1.36万元。
唐介绍说,人力和社会部门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各省医疗费用的直接结算:
首先,发展和建立信息系统。以参保人员为重点,以长期异地居住的老年人和转诊转院患者的住院费用为重点,建立全国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制定全国统一的异地跨省就医联网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现“信息流”的全网上流通, “业务流和资金流”,以登记备案为入口,以出院结算为出口,确保平均结算时间基本控制在10秒以内,异地参保人员可以快速完成直接结算手续。 同时,异地就医全国结算系统还可以支持城乡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包括由不同部门管理的参保人员,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二是优化异地就医申报流程。为方便长期异地居住的老年人和符合转诊转院要求的患者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捷服务,需要异地就医备案。我们采取三项措施:1 .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当要求所有参保地对其人员进行备案时,需要就医的地方提供的所有证明和印章都应注销,只要持有社保卡,就可以申请异地就医备案。2.异地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保人员在参保地进行备案时,可以直接到其就医的城市或省份进行备案,参保人员选择异地就医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其上网并相互联系的异地所有定点医疗机构。3.进一步拓宽备案渠道。在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归档方法,如电话归档和网上归档已经开放,以方便人们顺利归档和减少差事的数量。
三是建立预付款制度。为避免医疗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资金,同时保证医疗保险资金在参保地和医疗场所之间的畅通,避免资金拖欠的情况,我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建立了跨省医疗垫付制度,并指导各省建立跨省异地医疗财政专户。根据历年各省医疗费用情况,人力和社会部门以2个月的支出金额作为预付金额,通过财务账户预拨,每月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全国平台统一进行跨省清算。
“在过去的九个月里,全国跨省医疗结算系统一直运行顺利。随着系统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政策意识的提高,直接安置人数迅速增加。昨天,定居人数达到1115人,单日定居人数首次超过1000人。每天直接结算资金超过2000万元,跨省就医直接结算便捷服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肯定。”唐对说道。
唐还指出,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为了不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更好地满足异地就医人群的需求,下一步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异地就医国家结算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系统在线协同管理、统计分析、公共服务查询等功能,探索建立系统运行管理联系处理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系统运行维护,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二是继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便异地就医。在三级医疗机构已基本联网的基础上,将逐步将更多合格的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范围。
三是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记录服务,努力实现应有的准备。特别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主动备案。继续优化和简化备案流程,创新备案方式。
第四,实行“医疗场所管理”,避免各地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推进医疗保险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将异地医疗费用数据纳入医疗场所监管范围。
第五,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与有关部门合作,通过各种措施,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异,使群众能够尽可能就近就医,照顾好疾病。督促定点医疗机构落实转诊制度,促进有序医疗秩序的形成。
标题:人社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高速公路已经修通”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3531.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