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振投资者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本篇文章1451字,读完约4分钟
去年底以来,商务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查,有效遏制了不合理的对外投资,进一步优化了对外投资结构。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加强监管主要是为了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防止大规模资本外流和国际资本冲击,从而提振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和规范,中国对外投资的下降幅度已经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的4411家境外企业增加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572亿美元,同比下降44.3%。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775.6亿美元,同比增长0.6%;新签合同金额13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2.3万人。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表示,前7个月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稳步推进;二是外商投资减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新签的对外承包项目很多,对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不合理的外国投资得到遏制
今年前7个月,中国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收窄。
具体而言,房地产、文化、体育和娱乐领域的外商投资分别下降了81.2%和79.1%,仅占同期外商投资总额的2%和1%。外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业服务、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分别占28.7%、18.4%、12.9%和11.2%
去年底以来,商务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查。不合理外商投资得到有效抑制,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国对房地产、酒店、电影院、娱乐和体育俱乐部的投资大幅下降。
商务部外资研究所副所长郝红梅在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指出,监管层面的外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所谓的“政策收紧”主要是控制项目操作风险和金融风险。
郝红梅认为,加强监管的对象主要是房地产、酒店、文化娱乐等领域的非理性外资,以及较大的非主体投资倾向。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经验不多,商务部等部门加强项目监管主要是为了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但这与资本控制不同。“加强监管主要是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防止大规模资本外流和国际资本冲击,从而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郝红梅说。
对一带一路的投资稳步上升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新投资76.5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13.4%,比去年同期增长5.7个百分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780.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7.7%,同比增长32.6%;营业额为382.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9.3%,同比增长8.4%。
郝红梅表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明显加快。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大多与海外承包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有关,他们担心这些项目可能无法实现效益。
数据显示,前7个月,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达780.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7.7%,同比增长32.6%;营业额为382.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9.3%,同比增长8.4%。
对此,郝红梅指出,“一带一路”的投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资对于提高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标题:中国提振投资者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183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以明晰政策助对外投资稳健发展
下一篇:运用期货工具管控风险“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