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推动PPP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本篇文章1894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晓霞
2014年以来,中国在推进ppp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下一步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探索到规范,从数量到质量,从重增量到增量存量,从短期效应到重长期效应。7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2017中国公私合作投资创新论坛上表示,要把公私合作推进到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王一鸣指出,目前,中国ppp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进入活跃期。
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大幅增加。以财政部ppp项目库为例,截至2016年底,已有11260个项目入库,投资13.5万亿元,其中1351个项目已签约落地,投资2.2万亿元,落地率为31.6%。今年第一季度末,着陆率上升到34.5%。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三年里,ppp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与此同时,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发布了230份相关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政策框架和体系原型;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可以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和经验;结合国情,创新ppp的形式和功能,将ppp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推进分权、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将ppp与短板相结合,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一鸣表示,ppp的推广和应用是中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变革,对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公私伙伴关系项目,政府将公共服务移交给专业机构,这提高了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同时,政府将主要精力转向宏观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共利益,更好地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促进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ppp项目带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下行压力,同时有助于弥补发展不足,优化投资结构。
减轻政府债务的压力和风险。Ppp模式扩大了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有助于地方政府控制新增债务,缓解现有债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债务负担。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公私伙伴关系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专业化的优势,引入竞争机制,专业人员可以做专业的事情,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
此外,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通过购买力平价吸收了社会资金,并扩大了资金来源。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公私伙伴关系项目覆盖了5大洲,涉及25个国家。
然而,由于覆盖面广、项目周期长,ppp的实施不仅受到宏观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政府、社会资本、中介机构等方面的理解和能力的制约。在推进ppp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王一鸣指出。
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要加快ppp上位法的研究和立法,从顶层设计上规范ppp,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存在重融资轻经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ppp仅仅被理解为一种融资方式,低估了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一些项目的实施不够规范。
私人资本的参与率仍然不高。截至今年3月,涉及民间资本的示范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7.3%,仍低于民间资本占社会总投资60%以上的比例。
中介组织管理不规范。有些机构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低,有些采用低价策略和恶意竞争,投标价格异常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支持公私伙伴关系的金融创新需要加强。银行缺乏满足长期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难以获得ppp项目各方面的信息,风险控制手段有限。私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融资门槛仍然很高。
整个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需要改进。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进入运营阶段,重建设轻监管的问题逐渐显现,对于运营的质量和效率没有有效的监管手段。
与此同时,大量ppp项目将陆续从建设期转移到运营期,一些风险将开始暴露出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稳定增长和投资冲动的推动下,一些地方通过非规范操作积累了大量隐性债务,如清仓清仓、违规购买服务、违规担保等。ppp融资功能的过度强化导致ppp项目融资的高杠杆化。值得指出的是,今年以来,特色镇的建设有一种仓促上马的趋势,以特色镇名义打包的ppp项目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王一鸣表示,为了促进ppp的健康发展,下一步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以提高ppp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努力实现从探索到标准化、从数量到质量、从重增量到增量存量、从重短期效应到重长期效应的四个转变,推动ppp发展更加符合自身规律,进入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要完善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体系,完善ppp模式的治理体系,扩大民间资本对ppp的参与,规范ppp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权责对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标题:王一鸣:推动PPP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088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