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河:小草编编出大经济
本篇文章1127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网青岛7月12日电(记者刘成通讯员张德杰)“不要点火,不要抽烟,把看电视当成稻草;不要出去,不要离开医院,轻松赚钱。”在炎炎夏日,在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可以看到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树荫下和走廊里,一边做家务,一边编织稻草。草编已经成为这里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据了解,草编产业已成为新河镇的支柱产业。全镇有大小草编企业200多家,加工企业7000多家,年产值21亿元,其中约5亿元支付给农民加工。镇上有21,000人从事起草相关工作。
在新河镇官道村的农舍里,68岁的孔的客厅里堆满了编织材料。“如果有四五个人,这几天就会编好。这是南方的水草,这些是玉米皮。”孔对说道。
对孔来说,编草已经陪伴了她大半辈子。从她十几岁开始,她的父母就教她这门手艺。几株水生植物和玉米叶子被女人的手轻轻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长长的辫子。“编辫子”也是草编的第一步,材料普通而精致。“剥掉玉米皮,不要用后面的嫩皮和白皮,用硫磺把它们褪掉,然后再补上。挑一个,按一个,如果不够长我该怎么办?继续,草是一点一点,编织是缓慢的。”
孔和其他村民一样,接受手工业企业的订单,按要求编织,然后将半成品卖给企业。这额外的收入使她非常满意。"什么都不做,光靠一根钉子就能挣四五十块钱."
粽子扣、梅花扣、小浪花……在过去400年的传承和发展中,新河镇的草编已经改变了复杂的风格和工艺。目前已有草、纸、柳、木、机绣、机钉等天然纤维工艺品7大系列8000多个品种。编结技术从最初的编织、平编、捻编、花编发展到锥形编织、串联、钉编等30多种技术。
村民编织的半成品将被送到手工业企业进行再加工和包装。与孔不同,青岛鹏程工艺品公司的30多名员工是公司的全职员工。53岁的赵金华已经在这家工艺品公司工作了10多年。她每天负责包装一次性草席,每月收入超过2000元。“像这种绣花的草编产品都是手绣的,市场上卖1000元。”青岛鹏程工艺品公司总经理齐家鹏说。
2015年,这个传统的草编小镇正式提出要建设一个“编织镇”。言外之意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今,新和已成为世界工厂,其针织技术甚至赢得了爱马仕、lv等国际大品牌的青睐。包和草帽已经进入国际时装周的舞台。据统计,新河秸秆产品97%以上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草编织了一个大市场。随着特色城镇建设的推进,编织覆盖整个产业链的空空间的梦想也在这里形成。目前,新河镇依托草编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集群庞大、草编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正投资35亿元建设3平方公里的“青岛百年织造城”。其中,占地800亩的青岛新河国际秸秆文化工艺城覆盖了整个产业链。建成后,它将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秸秆文化工艺品城,赋予这个小镇新的活力。
标题:青岛新河:小草编编出大经济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048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