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报告肯定中国加强金融监管 提醒金融体系风险
本篇文章1862字,读完约5分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日发布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最新评估,认为中国金融体系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中国金融部门采取的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措施表示欢迎,并提醒人们注意快速增长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显示,该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评价客观中肯,提出的建议对深化中国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报告中仍有一些陈述和意见我们不完全同意,报告中关于压力测试的相关陈述也没有充分反映测试结果。
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完成了第一次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fsap)。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作为一个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国家,中国应每五年进行一次金融稳定评估。2015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评估团正式启动中国金融稳定评估方案最新评估。
在中国“金融板块评估计划”最新评估结果报告中,对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报告指出,自第一个“金融部门评估计划”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显著的快速增长。金融体系为经济增长和减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继续深化发展,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质量不断提高,普惠金融取得重大进展。管理部门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在提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巴塞尔协议三监管框架、加强证券投资者保护和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体系、建立稳健保险业发展框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显示了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遵守国际标准和规范情况的综合评估结论,认为中国金融监管高度符合国际标准。此外,报告还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完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法律法规框架方面取得的进展。
据评估,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体系之一,金融资产接近gdp的470%,其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在迅速增加。因此,需要提醒的是,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高企的企业债务和居民部门债务的快速增长;对高收益投资产品的需求和银行业监管的加强导致监管套利,投资渠道日益复杂和增长,对银行向金融系统发放高风险贷款的监管不完善;隐性担保加剧了风险。
报告称,尽管金融体系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但中国当局高度重视并已开始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并通过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报告建议,中国应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从前瞻性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确保类似产品受到一致的监管,加强数据收集、信息共享和系统性风险监控,强化危机管理框架,增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提升金融技术监管框架,继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业,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报告中仍有一些陈述和观点我们不完全同意。我们认为,报告中关于压力测试的相关陈述没有充分反映测试结果。事实上,根据评估小组根据国际惯例进行的银行压力测试,在极端情景假设下,占参与银行总资产65%以上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可保持在7%以上,中国金融体系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就银行业资产质量而言,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和处置力度,这是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自2017年以来,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利润大幅反弹。许多地方政府债务也与未来有现金收入的资产相对应,因此不良贷款率几乎没有被低估的空间。
在央行召开的fsap更新评估通报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fsap更新评估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执行国际标准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按照极其严格的标准和国际惯例,组织了银行压力测试,从偿付能力、流动性风险和传染性风险等维度全面测试中国银行业应对极端冲击的能力。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评估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银行业监管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银监会作为一个积极、前瞻性的监管机构在中国银行业安全稳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评价银监会在行业快速发展和国际监管改革不断推进的双重挑战下做出的果断应对。
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证监会高度重视fsap评估工作,认为这是全面检验国际标准、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水平的良好契机。基于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众多的事实,中国证监会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系统性风险识别和监控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同一版《保险核心原则》评价的三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价结果最好,“合规”数量最多,“部分合规”数量最少。从上述情况来看,可以说中国的保险监管符合国际规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标题:IMF报告肯定中国加强金融监管 提醒金融体系风险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024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