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第一动力如何引领发展
本篇文章2313字,读完约6分钟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位置上。创新驱动的第一推动力是如何体现的?如何充分发挥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我们的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以人才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跑与跑并列、在某些领域领先的新格局。但是,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的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能力仍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研究员万金波表示,19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尖端。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完善基础研究支撑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提出更多原创性理论。多做创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
“要在领先原有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加强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表示,目前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希望今后能尽可能增加。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领先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突破性技术创新”。中国科学院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晶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以及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式、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的形成,都源于尖端、关键和颠覆性技术的创造。这些技术将催生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际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追求卓越的制高点,有助于推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归根结底是顶尖人才的竞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友丹认为,加强基础研究必须始终以人才为中心。“无论是国家实验室建设还是财政科技投入,都必须服务于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的创新能力和素养,充分体现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中的决定性价值。”
如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
科研与经济的关系并不密切,“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万金波认为,要解决“两张皮”,科技创新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只有建立一个深度整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无缝对接。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胡志坚分析,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仍存在较大差距,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还存在科研人才流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诸多制度性障碍。"这些问题取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万金波认为:“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让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生产实践中的科技创新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利于科研新成果的持续产出和快速推广,有利于创新创业实践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他还建议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龙头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有效吸收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表示,许多科技企业都是具有强大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在当前的创新环境下,他们在R&D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风险,需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万金波说,中国的创新主体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支持“拔尖”的大型创新龙头企业加强基础前沿研究,鼓励“压倒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探索创新创业,主动尝试和犯错,这将大大提高创新创业的整体成功率,促进重大创新和突破性技术的不断涌现。
胡志坚告诉记者,目前,中小企业在创新中面临着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困难,需要全方位的引导和支持。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和金融服务体系,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万金波建议探索“投贷联动”的融资支持模式,加大产学研创新联盟和新R&D机构的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业的金融发展。
如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时进行,以消除“孤岛现象”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开放‘创新链’的过程。经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和连续环节都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制约协同创新的瓶颈和因素。配置障碍。”万金波认为,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同时进行。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入比例。然而,仍有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锁在实验室里,难以转化。对此,万金波表示,要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展创新型衍生公司,加强技术转移和商业化能力建设。与此同时,它将为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扫清道路。他特别强调,从国际角度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将加速科技成果从单向“引进”向双向“引进和出口”的转化,必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方面的开放合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近年来,中国打击假冒侵权的力度逐年加大。但是,由于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不合理和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仍然薄弱,难以有效保护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认为,中国的创新和知识产权文化环境仍存在明显缺陷。
中国知识产权协会副秘书长马秀山表示,只有保护知识产权,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让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工人是企业的分子。关心企业的知识产权意味着关心工人的劳动和创造。”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日,第10版)
标题:创新 第一动力如何引领发展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936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人工智能:机器猫,还是终结者?
下一篇:中巴深海石油领域合作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