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还”字意蕴深
本篇文章1133字,读完约3分钟
几天前,当我乘公共汽车时,我被一则公益广告吸引住了。缓缓流动的河流、壮丽的山川和宁静的湖泊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来说,汽车、高楼和广场早就习惯了。如果你想远离喧嚣的世界,回归宁静,你常常不得不期待“诗意和距离”。十八大以来,在各方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报告中的“千年计划”、“和谐共生”、“美丽”等表述让人眼前一亮。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计划”来推进,令人振奋。五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领导者。然而,生态环境保护在仁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减轻这种压力绝不是一次性的运动,而是需要一百年甚至一千年的坚持和努力,这就是所谓的“千年计划”。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国微生物学家玛戈利斯坚信共生是生物进化的机制。“大自然讨厌任何生物垄断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永远不会有一个生物。”。这条规则也适用于人类。尽管莎士比亚写道“人是宇宙的本质,万物的灵魂都在生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物种之上。求同存异、和谐共处是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由之路。
“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说到美,我们经常会想到具体的描述,比如一条河和一朵花,而第19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将它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美是生态文明的体现和目标,它与繁荣、民主、文明和谐一致。格局更大,“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得到升华。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田”之称,到处是青山绿水。在人少地少,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盲目发展经济,就会毫不犹豫地打破自然的原始规律,这不仅会破坏山川的原始美景,而且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沉重的负担。对此,浙江有了明确的认识,认为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想法已经成为共识。
“回归自然是宁静、和谐和美好的”,而“回归”一词有着深刻的含义。从对自然的利用、索取和征服,到回归自然本真,这一转变凸显了尊重客观规律的价值回归。传统中国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方式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人的所作所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进入新时代,美让中国的底色变得更浓更亮。中国共产党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高的位置,表现出极大的智慧和前瞻性。
(原文发表在11月1日的《浙江日报》上,标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摘录自国家党媒体公共平台hubpd)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02日05版)
标题:一个“还”字意蕴深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9343.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转型应立足价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