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同欣: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债务风险可控可防
本篇文章5120字,读完约13分钟
国同心
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经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好转,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各大国际组织纷纷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肯定了中国抓住重要窗口期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举措,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乐观。然而,一些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债务、增加投资和增加房地产建设来实现的。从中期和长期来看,随着债务水平的上升,经济增长将难以持续。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当前稳定积极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债务风险问题,科学把握未来趋势,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第一,中国经济是稳定和改善的,这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动能转换、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宏观调控的结果
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结构性、周期性和体制性矛盾重叠,风险和挑战增加。但是,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权力转换有序推进,稳定好转势头明显。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顶住压力,实现稳步前进和质量稳定提高,不是靠“洪水灌溉”、大规模发行货币和扩大投资的强劲刺激,也不是靠传统粗放型发展的老路,而是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动能转化。首先,供应方的结构改革是有效的。201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短板五大任务,成效显著。2016年,钢铁和煤炭产能分别下降6500多万吨和2.9亿吨,超过目标任务。截至今年6月底,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4%,依法取缔“带钢”的工作基本完成。供给面结构改革深入推进,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改善市场供求关系,适应市场需求升级,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有力支撑宏观经济稳定。今年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2%,同比增长14.3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6%,同比增长14.4个百分点。第二,坚持创新,引导和促进动能转化。党中央、国务院把创新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分权改革、分权与管理相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不断涌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旧动能有序转化。2014年至2016年,中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超过4400万个,日均新增注册市场主体超过4万个。其中,每天新增注册企业1362万家,新增注册企业12000家。今年1-7月,全国新增注册企业345.4万家,同比增长11.9%,日均新增注册企业1.6万家。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快速成长。今年1-7月,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为183万件,同比增长8%;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7%,同比增长6.2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产业高3.9个百分点。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22位,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一。第三,深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按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注重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居民消费潜力得到有序释放,消费升级潜力继续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至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比总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8.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远远高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贡献率。投资的重点是增强发展潜力,在弥补不足、调整结构、促进创新和造福民生等领域增加有效投资。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加速发展,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1-7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4%,分别比规模以上产业增长6.2和4.6个百分点。上半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第四,创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运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持续存在的矛盾和压力,中国政府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补短力度,增强后劲。货币政策稳定中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优化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控制,创造性地提出区间控制,强调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强方向控制和摄像控制,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6.7%-6.9%之间。
第二,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债务压力趋于缓解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全球债务总额已攀升至21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年经济产出的327%。据相关机构估计,2016年底,中国宏观杠杆率达到250%左右。与主要国际经济体相比,中国的杠杆率处于中等水平,接近美国,明显低于日本、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尽管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中国的债务水平有所上升,但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首先,中国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较低。截至2016年底,居民部门杠杆率低于50%,政府部门杠杆率低于40%,远低于世界公认的警戒线,处于世界较低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于中央政府,但债务日益规范化,债务主要用于建设而非福利,相当一部分债务已经形成了优质资产,其中许多能够在运营过程中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第二,中国的债务主要由内债构成。我国的外债比例较低,非金融企业的外债余额仅占4%左右,因此债务风险的可能性很小。此外,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并且有很强的能力应对外部冲击。第三,中国的储蓄率相对较高。中国的总储蓄率接近50%。庞大稳定的储蓄资金为企业债务融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降低了相关债务风险。第四,政府在解决危机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政府积累了应对危机的丰富经验。在应对2013年的“资金短缺”和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时,政府冷静果断地应对,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债务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于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相对较高,这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以及银行主导的融资结构占主导地位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债务压力趋于下降。2016年9月,工业生产商的出厂价格首次从下跌转为上涨,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同比下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8.5%,扭转了前一年利润下滑的局面,今年以来工业利润增速进一步加快。201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今年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截至8月底,3258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半年度报告显示,约75%的公司经营现金流呈现改善趋势。在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逐步提高。2016年第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比第三季度末低0.02个百分点,结束了2012年以来的持续增长。今年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其中,利息贷款占比3.64%,比一季度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39个百分点。微观主体管理的改善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改善,有效降低了债务风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为166.3%,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或持平。这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连续19个季度上升后首次发生变化;中国整体杠杆率同比增速比上季度末下降4.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与201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中国的信贷/gdp缺口连续三个季度下降了4.2个百分点,表明潜在的债务压力趋于缓解。要巩固和发展这一良好态势,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密切关注各类债务风险,积极有序释放风险压力,及时稳妥化解潜在风险,积极防范新风险,坚决守住无系统性风险底线。
第三,中国经济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向中高端迈进,这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的全面启动,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稳步巩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分权、分权和服务优化改革。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推进需求结构升级转型,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增加短期领域投资,满足消费升级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加强创新引导,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群众性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加快,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积极因素将继续增加。首先,后发优势仍然突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从工业化中期走向工业化后期。中国基础产业体系完整,支撑能力强,充分利用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加快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城市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为57.35%,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可以拉动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二是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扎实。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2016年,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3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首位。“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实施,世界最大的宽带通信网基本建成。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但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不断积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拥有1亿多大学及以上学历,为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创造新优势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和支撑。第三,改革红利迅速释放。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近年来,中国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步伐稳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经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陆续推进,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入推进,积极的溢出效应不断显现。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望继续提高,从而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第四,创业创新势头正在增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群众创业创新,凝聚全民智慧,凝聚全民力量,凝聚全民人才。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潮,新能源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的动能肯定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持。第五,发展空空间不断扩大。中国积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快速增长,国际能力合作扎实推进,自贸区战略加快实施,将重塑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京津冀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增长带不断形成,空发展期进一步扩大。
在这些有利因素的支撑下,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也将保持相应增长,这将为债务偿还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形成较强的中长期债务风险防控能力;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更加规范,这将有效防范和化解我国债务风险隐患。
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改革激发活力,调整优化结构,转型动能增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下一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适度扩大有效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引导良好的发展预期,坚决化解区域金融风险。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科学协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不断夯实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标题:郭同欣: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债务风险可控可防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898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我国初步形成五大传感器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