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民族团结发展的中国故事――写在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70周
本篇文章4291字,读完约11分钟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书写中国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故事——写在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成立7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黄小溪、荣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70年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是在一个系统的发展中,70年足以写下辉煌的一页。
1947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中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辽阔的草原出发,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团结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雨,代代相传。70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引下,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他们经历了一次改变世界、昂首阔步走向更美好未来的伟大旅程。
以我党对国情的准确把握为基础的“中国模式”的民族治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民族关系和民族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放眼中国北方,风景很美。盛夏的内蒙古兴安盟生机勃勃。
70年前,当内蒙古自治区在这里成立时,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也被称为王叶寺。
“那时,这里只有一条街,一排排倾斜的土房沿着街道用黄土和干草混合而成。”91岁的乌兰浩特市民李坤回忆道。
现在,李坤喜欢让他的孩子开车带他在开阔的道路上兜风,看看建筑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好的时代。
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诞生、发展和变迁,为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正确解决,写下了光辉的注脚。
70年来,从辽阔的草原到生机勃勃的沙漠,从雄伟的长白山到南部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先后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截至2016年底,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7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从被确定为一项基本政策,到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基础的国家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充满了活力。
问问运河在哪里是畅通的,因为那里有活水的来源。
“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和生命力,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的国情和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周景红说。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提出了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革命战争后,我们党深化了对国情的认识,成熟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说,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国家集中与统一、各民族独立与平等的结合,实现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具体实际的结合,实现了团结与自治不可分割的和谐关系,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有力保障下,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7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民族理论、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是正确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坚定信心。
在新形势下,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2014年金秋,北京。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贯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差距”,弥补“不足”,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必然选择。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各民族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永恒的生命力,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前提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法专家敖俊德说。
民族发展的"中国速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其旺盛的制度生命力,创造了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翻开宪法,“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的庄严宣言令人感动。只有知道解放前,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极低,有些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灰暗过去,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份量,深刻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带来的发展奇迹。
正是因为有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有了有力的保障。
当清晨的风吹过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黎明村时,回族村民马欢和他的妻子正在自家的蔬菜棚里忙碌着。
马欢的家人是西海固的移民,他们的家乡叫臭水沟村,条件很差。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像马欢这样的移民开始了一项“新事业”。
在广大的民族地区,准确地说,脱贫就是“攻城拉村”,脱贫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困难和不足,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不断为民族地区开辟新的发展局;2016年,国家财政投入46亿元用于少数民族发展,比2015年增长15%。实金白银的投入给民族地区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同时,一批批援疆援藏干部辛勤工作,为新疆和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做出了无私贡献。
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国家扶持和发达地区扶持相结合,国家优惠政策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努力赶超。
近年来,民族地区利用后发优势、资源优势、特色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数据,2016年,五个民族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等三个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省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972亿元,比上年增长8.1%,比全国增长0.7个百分点。
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头人。
中午,新疆和田地区玉田县嘉义乡的乡长吴不理·卡·慕斯?买呕吐物送还是去村里忙吧。我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玉田工作。在担任乡镇长的一年时间里,伍布立卡西姆很快走访了该镇的12个行政村。他努力工作,带领每个人一步一步走出美好时光。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有76.5万名少数民族公务员,是1978年的近三倍。
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夏天的下午,游客们漫步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来自江苏的王女士发现,大昭寺虽然有很多游客,也有很多商店和摊位,但并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感觉。
2013年10月生效的《拉萨老城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了对拉萨老城的保护和管理,不仅提升了拉萨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也增强了人们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法律意识。
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少数民族加强文化交流...新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为建设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注入了积极的活力。
……
大江南北,日出日落。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都记录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杰出成就,与7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的辉煌发展联系在一起,也成为这一制度巨大优越性的生动写照。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和成就,将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变化的是不断变化的画面;保持不变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友谊。
早在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得的民族团结和进步就给许多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曾经在中央民族学院记录了少数民族学生团结、友谊、认真学习和幸福生活的场景。他在书中写道:“共产党尊重少数民族”……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可能是有益的。
有来自56个国家的56朵花。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是平等的成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融合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己民族的深厚感情,使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不仅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进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源头,它延续了近代以来各民族对中国民族特性的认同,是尊重历史传统、符合许多民族国情、符合人心的制度安排。”杨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民族关系的和谐。
尊重语言文字,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有不同民族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加深民族情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切加山乡的一位老人——图尔孙·伊娜,有一个多民族的家庭。伊娜是维吾尔族,她的丈夫是达斡尔族,她的儿子娶了一个汉族媳妇。尽管生活习惯不同,但家庭成员相互宽容和尊重。春节、宰牲节、西迁节...无论哪一个国家节日,大家庭总是聚在一起庆祝。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彼此……只有互相帮助,各民族才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50多年前,当上海等地的一群孩子因缺粮而无法生存时,内蒙古以一颗温暖的心接纳了这些“民族儿童”,蒙古养父母努力抚养他们的孩子。58岁的仁华那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今天,她穿着蓝色的蒙古长袍,裹着白色的头巾,说着地道的蒙古语,熟练地煮着奶茶,扎根于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草原。
珍惜民族团结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拥抱在一起就像石榴籽...每个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70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安全;没有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就没有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面向未来,要把民族因素与地区因素结合起来,把国家支持和优惠待遇与激发民族地区的内生潜力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功能,促进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更快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共建中国梦杨对说道。
伟大的祖国是中国儿女共享的壮丽山河;
复兴的梦想是56个民族的共同追求。
我们离民族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需要凝聚全民族的伟大力量,就越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今天,亿万中国儿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怀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展示勇气,肩并肩,同心同德,唱响建设梦想的时代乐章,走向新的伟大征程。(参加编写:任慧滨、王晶、魏玉玉、张丽娜、王春燕、哈里纳、张伟、闫、邹心远、艾努尔、苏传义、于涛、潘迎)
(主编:何一华hn110)
标题:书写民族团结发展的中国故事――写在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70周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855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