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新闻信息网”,我们每天实时更新播放与青岛相关的重要新闻、城市公益宣传标语和天气预报以及经济信息、生活资讯等资讯,是世界了解青岛、青岛走进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主页 > 青岛新闻 >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来源:青岛新闻网作者:秦道更新时间:2020-07-22 02:44:02阅读:

本篇文章3072字,读完约8分钟

原标题:社区变成了淘宝村。这家在线商店的所有者年收入为40万英镑

农历新年即将来临。在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北侧的几个社区,每天都有快递车辆进进出出,大量的快递邮件被运离社区。夜幕降临时,服装批发市场停止营业一天,但分布在几个社区的数百家网上商店却在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候营业。随着键盘敲击的声音,与全国各地买家的交易平静地进行着。“除了‘双十一’促销活动,农历新年前是我们最忙、最赚钱的时候。”该社区淘宝店主王继标表示,多年前的忙碌一般持续到小年,只有一年后我们才能真正放松和休息。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周围有阳光、皇家花园和曼谷义乌市的许多淘宝店主王力可·吉标。许多年轻人来到服装批发市场的“大树”,在这三个社区开设自己的网店,这使得这三个社区成为“淘宝村”。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跟踪

这里的市场很安静

25岁的王继标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年前他和朋友来到即墨,在义乌市社区租了一扇门,买了四台电脑,开了一家网店。说起我在这里开网店的日子,小王非常兴奋。跟随小王元旦工作的节奏,记者了解到由阳光、皇家花园和曼谷义乌三个社区组成的“淘宝村”的故事。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小老板每年“净赚”40万英镑

元旦早上,26岁的王继标打开电脑后,40多人在网上订购他的衣服。虽然营业额不是特别大,但很快就让他兴奋起来。他熟练地打包好衣服,根据买家的信息贴上地址标签,然后整齐地放在门口,等待快递公司来取货。这是他每天开门后要做的第一份工作。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王继标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玩网络。我没想到它会成为他生意的相同工具,我也没想到在即墨开网店会如此火爆。王继标来这里开网店已经一年多了。起初,这里的网上商店并不密集,生意也不是特别好。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随着网上商店数量的增加和便利的购买条件,它成了名副其实的“淘宝村”。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因为离著名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只有一条路,小的网上商店可以根据市场上流行的款式随时更换图片。王继标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挑选一些市场上流行的服装来拍照。“这对于网上商店的点击率至关重要,好看的图片可以吸引买家点击。”王继标说,许多淘宝店主因此来到市场周围扎营。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后来,王继标有了自己的生产加工厂,网上商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今年最大的一个工作日是“双11”,在那一天的促销活动中,他的网店交付了2000多件商品。"一年后,收入约为40万元."谈到年收入,王继标一边玩电脑一边笑着说,在淘宝村众多的网店中,他的收入最多只是中等水平。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繁忙的工作每天只睡6个小时

王继标表示,与拥有中国最大单个区域的即墨市服装批发市场不同,淘宝村的黄金交易时间是在晚上。每到夜幕降临,几个社区的许多房间都灯火通明,直到深夜,成为当地城市地区最新的关灯场所。不知道内情的人,如果他们在早上或早晨来到这些社区,会发现这里的商店通常都是锁着的。这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而是因为在线交易的时间差。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平时,网上商店自己经常从事一些促销活动。现在更忙了。一般来说,在一年之后,这里的交易会慢慢停止。”王继标说他需要早起一段时间,因为最近店里人不够多。我通常早上1点睡觉,第二天7点前起床。简单地吃了早餐后,我来到商店处理订单。在几天的访问中,记者注意到这三个社区的大多数网上商店通常在中午开门。据说如果不是春节,很多网店每天下午2点以后才开门。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在社区的街道上,两边都停着一排排的汽车,而且大多数汽车的主人都是小店主。“两年前这里没有太多的汽车。那时,开网店的人没有赚到钱。现在不同了。几乎每个网店店主都换了一辆新车。”王继标说道。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淘宝村晚上很安静

1月1日晚8点,王继标的网店还亮着灯。当当天所有的商品都被送走后,他和另一个店员仍然坐在电脑前忙碌着。记者有时会和王继标聊天,但大多数人都忙于和买家聊天,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简单的“嗯”和“是”。在这个20平米的网店里,大部分时间没有人说话,只有键盘上的打字和淘宝旺旺的提示音。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记者去了王继标旁边的两家网店,几个店员正聚精会神地与顾客交谈。晚上10点,王继珍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几个活动后,他说了两句话。一句话是“今天的生意不太好。”另一句话是“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十笔交易,超过10名顾客正在访问网上商店。”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记者随后在社区中转了10多家网店,情况基本相似。一位网店店主说,晚上7点以后,交易量开始增加,大多数买家在这个时候下班后吃饭,打开电脑在网店购物,直到半夜0点才慢慢停下来。这时,他们也可以完成一天的工作。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袁琪

三个社区变成了淘宝村

曼谷阳光、皇家花园、义乌市这三个社区的居民起初并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一个网上商店的聚集地。对此,王继标等店主认为,提前进入这里的淘宝店主增加了这三个社区的“功能”,使其成为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结合点——网上是一个虚拟商店,线下立即跟进物流和商品供应。由于示范效果明显,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纷纷来到这里租房和开店,就像探索新大陆一样。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每天下午3点以后,大量的物流车辆开始涌入。许多穿着不同快递公司制服的员工开着小型卡车在社区的网上商店周围登记和接收货物,然后将货物送到公司进行集中包装、装载和交付。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下午有很多物流车辆接货和送货,每辆车在小区内来回穿梭,使得小区内的交通显得有些拥挤。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今天是元旦,但这里也有成千上万的货物要发送。记者了解到,社会上大约有10家这样规模的物流公司。据粗略估计,除了淘宝村周围的小型物流公司,每天大约有10万件商品可以从淘宝村发出。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义乌市社区物业的站长刘从社区交房开始就一直在这里做物业管理工作,对社区与网店的联系过程非常了解。

刘主任说,这里一期是“义乌市社区”,一、二楼主要设计为商铺,三楼以上是住宅区。自两年前以来,已经有几个年轻人在这里开了网上商店。由于靠近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网上商店购物非常方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这里买房或租房开网店。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一个商店不大,通常在20到30平方米,放几台电脑,一个网上商店就会开张。”刘师傅说,到去年年初,义乌的商店基本上都被网店“占领”了。网上商店大军已经扩展到两个社区,曼谷的阳光和皇家花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三个社区里有600多家淘宝店。一个接一个的网上商店已经成为这个社区的一个特殊景观。刘幽默地说,这些小店主是他特别的"居民"。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背景

淘宝村“走向大市场”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什么在三个社区有这么多的网上商店?一位姓谢的女店主回家了:离这里几步之遥就是中国著名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和全省最大的尾货集散地。独特的条件为这些在线商店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记者了解到,淘宝村80%的网店店主是外国人,大多数是来东北三省创业的“80后”。第一批来这里开网店的肖旭告诉记者,几年前,当他还在东北老家工作的时候,他在家里开了一家网店,但每次购物都要去上海等地,进货质量得不到保证,成本高,交易量小。两年前,当我和朋友聊天时,我了解到一些日本和韩国外贸服装非常流行,款式时尚,价格低廉,这些服装来自一个叫即墨的地方。

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肖旭很快了解了情况,发现即墨是山东最大的外贸服装尾货集散地,这里还有一个巨大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厌倦了商品供应和四处奔波的肖旭,立即决定向市场开放网上商店,以形成网上商务和现实经济资源的最佳结合点。不久,肖旭和他的朋友们辞职来到了即墨,在曼谷阳光社区租了一栋房子,开了一家网上商店,一直被市场隔开。贴近市场的网店业务迅速带来了变化。在市场附近开网店已经成为淘宝店主的集体选择,数百名像肖旭这样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在淘宝村开网店的几家小店年销售额约为300万至400万元。”一名网店店主透露。

标题:青岛的三个社区“蹲”在大市场上,变成了淘宝村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640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青岛新闻网介绍

青岛新闻信息网于1998年7月份创刊,具有访问量高、技术力量雄厚、访问快捷、安全性高、原创内容多、应用创新多等优势,以“权威、准确、实用”的特色,主要为网民提供青岛新闻、社区、房产、汽车、旅游、健康、婚嫁、电子商务、无线增值等实用青岛新闻,是海外读者、媒体和商业网站转载、获取、了解青岛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青岛市各类外语宣传信息的集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