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综合计划六题答案
本篇文章1565字,读完约4分钟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答记者问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国务院决定》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问:早在上世纪末,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一直实行原来的退休制度,即所谓的“双轨制”。近年来,这已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国务院决定改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这终于开始打破僵局。为什么现在要进行这项改革?
答:国务院决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改革条件逐步成熟、社会共识逐步凝聚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这次改革的背景:
首先,“双轨体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政府机关和企业的职工退休制度是根据不同的政策和规定执行的,但退休费用由单位自己承担,确定和调整福利的机制大体相同,都符合计划经济。也就是说,当时虽然也是“双轨”,但矛盾并不突出。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以城市为中心,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用人和工资分配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这种背景下,很难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也很难为广大员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养老保障,因此,从“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迫在眉睫。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改革一直在探索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统筹互助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平衡了企业之间的退休费用负担,最终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被推广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市灵活就业人员。截至去年底,已覆盖3.38亿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但是,由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改革的重点是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公务员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而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整体退休制度仍然保持不变。这是双轨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二,“双轨体制”造成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实行了近60年,在保障退休人员生活和稳定干部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从制度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的负担极其轻和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机构,被退休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不能保证及时足额发放。第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难以充分反映工作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劳动贡献。从整个社会来看,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制度模式的不同,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延续,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第二,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养老金待遇的确定和调整难以协调,类似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扩大,导致失衡。
第三,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积累改革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探索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8个省市开展了地方试点,全国约有2100万人参加。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一些科研院所和商业文化机构相继启动了“企业化”改革。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五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并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整个退休制度,因为没有更高层次的总体设计,政策也不统一和规范。但是,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理清,也取得了一些地方经验。应该说,它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了现实基础。
标题:退休金综合计划六题答案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295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2015年青岛养老金上调
下一篇:居民基本养老金提高到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