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让各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和人民教育的故事
本篇文章4128字,读完约10分钟
“要以教育快速发展扶贫为根本解决办法”,“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教育昌盛,教育强大,国力强大。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快速发展的战术地位。
每年一次又一次,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所学校,走进一所学校,看着校舍的建设,听着教学的进度,问一问师生的感受,强调贫困地区孩子的培养;和小朋友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一起迎接“五四”,和老师一起庆祝“教师节”,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不辜负荣耀;亲自部署和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需求作为教育改革的迫切和方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价值尺度。
“要过上好日子,下一代首先要有文化。”
校舍明亮干净,校园设施齐全,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近年来,学校成为许多乡镇最好的建筑。
30多年前,农村学校被形容为“黑房子,土梯田,泥孩子”,“远远看像破庙,近看像学校”。
1984年3月的一天,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乘车到北贾村小学视察校舍。这个北贾村在当地还算富裕,但小学的场景却破败不堪:
坍塌的门,没人修,师生从墙上的一个大洞进出;
马车和拖拉机来回经过的一条大道是操场,嘈杂而危险;
因为风雨的关系,十几间教室屋顶的瓷砖都快完工了。无窗玻璃完美,教室门关不开;
宇宏班的教室里,孩子们挤在一个房间里,凳子不够坐,有些孩子不得不坐在地上...
习近平同志要求当天晚上召开会议,落实整改,“至少要有院墙、灯泡、玻璃和木桌椅”。
“教育关系到后代。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习近平同志要求所有的城镇和乡村都这样做。
“下一代想要过上好日子,首先要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儿童教育。
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儿童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应该首先对待穷人。在贫困地区培养孩子是根本的扶贫政策。
9岁的策庚(右)正在他家附近的戈壁上网络课(照片摄于4月1日)。策庚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奇蒙古族学校的四年级学生。由于疫情防控,切庚父母长期雇佣的外省牧羊人未能回到当地,于是一家人不得不回到左奇阿拉善五里集苏木温杜尔毛道嘎查牧区放羊。期间,策庚协助父母,在网上上课。(新华社记者刘磊/照片)
在四川省昭觉县莫拉足球场,阿佐·武乐(左)在训练中打架(照片摄于8月13日)。(新华社记者沈博涵/照片)
四川省昭觉县瓦屋小学位于海拔2700米的地方,被称为“云韵小学”。住在这里的孩子们知道Xi爷爷一直在遥远的北京照顾他们。
200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驱车沿着盘山公路,沿着陡峭的山坡和深谷,走访了四川省大梁山腹地昭觉县的贫困群众。他为小女孩唱的《国旗很美》热烈鼓掌,关切地问村民:“孩子们学了吗?”。
在这片被悬崖环绕的土地上,曾经有数百个“悬崖村庄”,它们没有道路,几乎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孩子们的学习道路极其艰难。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彝族人民六个月后,在学校门口的路边,彝族少年阿佐·武乐第一次离开家乡,乘坐动车前往南京参加足球友谊赛。他家没人走这么远。
教育之光,曾经被层层大山阻隔,照耀着幼小的心灵,孕育着无边的梦想。
“用爱和智慧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成千上万的农村儿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问题,“教师用爱和智慧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他诚挚的委托。
陕西省延安市杨嘉玲福州希望小学合唱团的学生正在唱歌(摄于2019年4月24日)。(新华社记者刘伟/照片)
在陕西延安,杨嘉玲福州希望小学与杨嘉玲革命旧址毗邻。走进校园,一眼就能看到米黄色教学楼上的红色大字:“托起明天的太阳”。
这是习近平同志两次写信、两次参观的小学。200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来到这里,拜访了全体教师,并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待遇。老师们还记得当时总书记的殷切委托:“教育很重要。要把握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就要搞好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三个核心问题。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钟毅乡位于武陵山区,是重庆市18个贫困乡镇之一。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初春的小雨,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三个多小时,来到钟毅乡花溪村。
“教了多久了?”“现在县里或者其他地方工资水平怎么样?”“我能回家多久?”.....在钟毅镇小学的操场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热心询问让老师们感到更加亲切。
马崔莹老师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他是钟毅乡小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教书育人。十多年来,她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总书记称赞她“太棒了!”他高兴地说:“我只是希望看到一群农村教师扎根在这里,为我们的国家和家乡培养这些优秀的后代。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钟毅乡小学,学生们在“5g双师教室”(摄于2019年12月12日)。(新华社记者王全超/图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教育。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研究部署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农村教师支援计划得到进一步推进。地方师范生公共教育政策每年吸引4.5万人到农村任教。生活补贴政策惠及中西部地区8万多所农村学校的130万名农村教师...
“贫困地区教育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师大贵州培训班参训老师的回信中写道,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享受充满活力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辉煌的机遇。
“三百六十行,最好的一行”
在天津中心城市的沿海河流下游,一座津南新城映入眼帘——海河教育园,汇集了全市中高职院校和初等职业教育资源,如今巍然屹立。近几年来,10多所高职院校整体搬迁到这里,在这片总面积37平方公里的沃土上破壁共享资源。
在公园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培训中心挤满了人。
200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并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代表进行了座谈。他鼓励当代大学生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一次次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一步一步稳定自己的生活,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在河北省邢台市杜翔区的一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受训者在练习美发(7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图片)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之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职业教育,关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006年6月17日,刚过17岁生日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学生高宇,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前“展示”了他的机器人控制技术。这一天,当高煜正在学习控制机械臂完成屏幕书写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机械工业学校,走进了他的智能制造培训基地。
“突然我的头有点空白了。”高煜还在紧张的时候,总书记笑着伸出手。高宇握着总书记的手,“觉得必须抓住机会,向总书记展示我们中职生的实力”。
总书记习近平和他把他的家人拉了上来。“你家在哪?”“为什么要在这里读书?”“学习生活是什么感觉?”“你的梦想是什么?”他告诉总书记,他家在贵州毕节,读中等职业学校是因为他能学到未来市场需要的技术,“理论+实践”的学习方法能很快提高他的能力。
“所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学生们兴奋不已。
这是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培里学校中新友谊馆(2019年8月21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图片)
山丹培力学校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创建于1942年,以职业教育为特色。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与山丹培力学校保持着亲切的联系,不断地给这所学校送去祝福和关怀。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所学校。
“中国的经济依赖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这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大量的大国工匠。因为这个职业教育是有前途的。”总书记习近平对学生们说:“三百六十行,每行产生一等奖。希望你继承以前传下来的好东西,与时俱进,前程似锦。我支持你!”
“残疾人也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儿童福利院,清晨的阳光照耀着,开始了温暖的一天。
内蒙古呼和浩特儿童福利院,教职员工正在和孩子们玩耍(摄于2019年5月28日)。(新华社记者王晶/照片)
200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福利院的孩子们和老师。王,一个聋哑女孩,弯着大拇指对总书记说了声“谢谢”。秘书长习近平微笑着跟随着研究:“伸出大拇指是‘好的’,弯腰是‘谢谢’。”
在这里,总书记和大家交流,问学习,谈志向,看手语书和相册。他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并祝他们学习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特别重视孤儿、残疾人和其他特殊群体的教育。
1990年9月,三次参加高考的福建闽清残疾考生黄道亮被闽江职业大学录取,闽江职业大学也是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校长,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没有武器的大学生。
“这对我来说不亚于一次重生。”黄道良说。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在上海市闵行区殷琦学校,校园一角的优秀毕业生荣誉墙上又添了几个新名字:陈伟良,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学题库管理科工作人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吴安妮;上海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手语项目总监陈...
这些职业看似不突出,但值得尊重。
殷琦学校是对听障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学校。十三年前,即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殷琦学校,鼓励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接受启德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平等、关心和快乐的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够健康快乐地融入社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住院患者正在下棋(2019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赵红宇/图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残疾人不可或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7月在唐山截瘫疗养院看望大家时说的那样:“残疾人也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实现了“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义务教育至高中教育12年免费教育”的目标。
从特殊学校出来的一群群孩子正在盛开。
标题:[本地]“让各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和人民教育的故事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20882.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