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让出口级的食品摆上国内餐桌 青岛这位女公司家是这样做到的
本篇文章1121字,读完约3分钟
青岛日报/管亥资讯,11月3日-在蔬菜种植基地,菠菜、小葱和其他蔬菜正在蓄势待发。在生产加工车间,机器蓬勃发展,加工、脱水、包装有序进行。胶州就有这样一家女公司,她不仅依靠优质、优质、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走出国门,还打造了一套“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周边农户走出了一条稳定的致富之路。她就是青岛顺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嘉娥
67岁的张健娥是胶州人。1976年进入胶州外贸冷冻厂,从此与农产品结下不解之缘。公司2000年改制后,两年后顺昌食品正式注册成立,由国有公司转为民营公司。张謇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私企。“当时我意识到,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公司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惯性生产思路,多条腿走。”于是,冷冻果蔬逐渐成为当时企业的新产品线之一,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张健娥逐渐成为当地著名的“大种植园主”。
“近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青岛对企业大家庭的无限吸引力。另外,也正是因为有了更多公司的支持和加盟,青岛才得以快速、快速的发展。”张嘉娥表示,她希望通过不断创新,继续带动周边村庄的快速发展。
"做食品,安全和质量就是生命."在采访中,这是张健娥经常重复的一句话。为了把出口级食品摆上国内客户的餐桌,2000年张健娥带领公司“二次创业”,准备打造国内企业的品牌“新年快乐”。"我们国内的饺子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研发."张兼维告诉记者,“西芒南”系列食品于年内正式推出,现在包括饺子、海鲜酱和面条在内的各种产品系列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几乎每一个品系都经历了数万次R&D实验,并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上出现。”同标准、同线、同质化”,严格控制生产的高标准质量,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达标。张嘉娥说。
如何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机联系?作为一个农民公司,张健娥在这件事上做了很大的努力。最后,她决定采用“企业+基地+农民”的模式,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轨道。
“种植前,企业会与基地签订相应的种植收购合同,明确最低保护价格,确定供求关系,有效保护农民自身利益。随着近年来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我们已经种植了几十种水果和蔬菜。在这种背景下,农民的收入也进一步增加,比原来简单种植粮食作物更令人印象深刻。”张健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扔掉了出租的土地租金。以樟子松为例,每年可种植两种作物,总产量8吨/亩,毛收入约5600元/亩。如果只种粮食作物,每亩毛收入2300元左右。因此,与普通粮食作物相比,种植果蔬的总效益每年将增加3300多万元。此外,为了解决种植基地周围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企业在种植基地附近设立了20多个原材料加工点,不仅减轻了工厂浪费的压力,也为周围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青岛日报/管亥信息记者杨七七)
标题:[本地]让出口级的食品摆上国内餐桌 青岛这位女公司家是这样做到的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8882.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