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揭秘地铁1号线黑科技:扫一扫便知零部件"前世今生"
本篇文章1276字,读完约3分钟
青岛信息网11月5日电(记者孙志文通讯员王川)只要拿出手机轻轻一扫,就知道“前世”——这不是网络占卜,而是最先进的建筑工程新闻技术。今年年底,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将投入试运行。在该线建设阶段,bim(建筑新闻模型)技术在青岛地铁得到了深入应用,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新闻管理。
流亭站消防泵房预制组件Bim设计(一)及现场场景(二)。
虚拟工程铸造“我的世界”优秀项目
bim技术作为最先进的建筑工程新闻技术,具有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优势,是工程管理新闻的重要技术和工具。
青岛地铁1号线作为贯穿我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南起王家岗站,北至东郭庄站,共有41个车站,全长约60公里。工期紧,任务重,现场施工要求高。为了更好的提高地铁施工质量,将bim技术引入地铁1号线,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知道构件的“前世”,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新闻管理。
在正式施工之前,工程师们使用bim技术创建了车站内各种通风、给排水管道、灯具、风机、配电箱等设备的模型。模型的大小、规格、材质都和物理新闻完全一致。负责施工的工程师们通过bim+网络技术有序的排列组合了各种模型,就像流行游戏《我的世界》中建造摩天大楼一样简单直观。它们不受现实世界中空房间、重力和价格的限制,可以进行重复设计和模拟施工,直到找到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bim技术的虚拟工程建设,合理布置各种管线、设备和装饰灯具,既保证了功能的使用,又呈现了室内高度空厅的效果,使地铁站空厅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和人性化。功能区划分明确,设备能耗得到合理利用,车站更加高效、节能、绿色、舒适。
凤岗路站大堂灯具管道综合设计模型(一)及实景(二)。
实现平台公共区域创新无柱设计
即将与乘客见面的1号线瑞金路站将带给您全新的“きだよ 0”感觉。瑞金路站打破了以往的“板梁柱”传力方式,实现了站内公共区域无柱设计的理念。
地铁1号线建设者创新性地利用拱桥结构的受力原理,实现全站公共区域的无柱设计,利用bim技术深化受力节点,使设计方案由二维走向三维,由抽象走向具体,所见即所得。
该方案能有效实现车站公共区域建筑空厅的集约利用,在不损失风洞功能和设备管道安装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旅客对车站空厅的感受,而且柱网方案的系统优化设计也有利于消防疏散和室内装修。
流亭机场站地理新闻系统。
管理能力和效率实现“网络化+”
通过“bim+网络”技术的强结合,将bim模型及相关数据同步到云端,实现虚拟新闻管理与物理环境的有机融合,为1号线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效率实现“网络+”。
通过“bim+网络”,利用bim技术直观、可拆卸、可共享、可管理的特点,实现青岛地铁1号线全程新闻的整合、互动、展示和管理。完善流程审批、动态统计、决策分析的闭环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新闻化、精细化水平。
随着“bim+ Network”技术的不断整合和优化,青岛地铁1号线企业将努力成为智能建筑的领导者、智慧城市的建设者、科技型城市的运营者,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新的经验、新的示范和激发新的动力,为推动产业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标题:[本地]揭秘地铁1号线黑科技:扫一扫便知零部件"前世今生"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8692.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