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生意经
本篇文章1472字,读完约4分钟
2017年,德国将继续成为中资企业的首选投资目的地,在德国有2000多家中资企业。中资企业凭借其独特的“商业经验”,逐渐提高了盈利能力,融入了当地社会,树立了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
美的收购KUKA:从质疑到双赢
谈到中国在德国的M&A,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家电公司美的集团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KUKA的案例。今年1月,美的完成了以45亿欧元收购KUKA 94.55%股权的交易,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的投资项目。
这项交易自2016年5月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德国政界和学术界的质疑。德国随后修订了《外国经济法》,以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
然而,质疑并没有影响收购KUKA后美的双赢局面。事实上,共同发展和双赢也是中国资本在德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在并购完成近一年后,KUKA首席执行官Thiel Royt表示,他对KUKA的发展状况非常满意,KUKA管理层与美的管理层建立了互信。
罗伊特表示,根据M&A协议,美的将致力于KUKA的增长战略,特别是促进KUKA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特别是促进服务机器人和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发展。美的还将加大对KUKA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巩固KUKA作为“德国工业4.0”核心企业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KUKA和美的合作将带来更好的增长机会。”罗伊特说。事实上,美的向KUKA描述的中国前景是最初触动KUKA的最大因素,现在正在逐渐实现。
就美的而言,美的集团副总裁、KUKA监事会主席顾坦言,美的多年前就是KUKA机器人的用户,中国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美的需要抓住市场机遇,“美的转型升级需要KUKA。”
自今年年初以来,KUKA的股价一直在上涨,10月份达到每股250欧元(约合每美元0.84欧元),远高于美的收购KUKA时给出的每股115欧元的价格。市场证明了美的收购KUKA的双赢效果。
三一重工:“购买技术时要小心”
2012年,三一重工投资3.6亿欧元收购了世界第一混凝土机械品牌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100%的股权,成为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大型家族企业“隐形冠军”的首个成功案例。在并购后的五年里,普茨迈斯特的全球销售额从5亿欧元增长到7亿欧元,其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在40%-45%的高水平。三一重工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德国社会的认可。
三一重工欧洲公司总经理邓海军表示,在德国的投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遇到的挑战之一是技术保护壁垒。“在不收购德国公司的情况下使用其技术是合乎逻辑的。这需要所有持有通过收购获得技术想法的国内公司的关注。”
邓海军表示,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后,发现如果要使用其技术,仍需按照市场无形资产评估价格支付。“尽管资金从左口袋流向右口袋,但德国政府将因这笔交易而收取大笔费用。”
邓海军表示,根据不同的行业,德国行业协会或国家立法机构对技术使用设定了不同的门槛。如果被收购的德国企业的技术涉及军事工业和高精度,即使是有偿的,也不能在欧洲甚至德国以外使用。
邓海军表示,尽管遇到了技术壁垒,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三一重工的技术水平目前已经与普茨迈斯特相当,甚至在一些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指标上取得了优势地位。他认为,“中国制造”的技术和质量一直很优秀,与“德国制造”的差距日益缩小。
芬美包装:让德国员工在中国“清洗”
所有在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都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跨文化管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这方面,刚刚在2017年首届“德国中资企业优秀投资奖”中获得中型投资奖的液体食品无菌包装供应商芬美包装经验丰富。
自2011年在德国投资绿色空间以来,芬美包装在德国发展迅速,与2013年投产时相比,其生产能力翻了一番,为当地创造了近200个就业机会。
芬美包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毕华表示,德国员工在德国经营时认同企业文化非常重要。芬梅的做法是让中国工厂的德国员工“洗涮”。毕华表示,“漂洗”理论是芬美国内运营的成功经验,也适用于德国工厂管理。
当芬梅在德国投资建厂时,她把新招聘的德国员工送到中国进行培训,中国的师傅们一个接一个地“传承和帮助”。除了工人,芬美包装还派德国经理到中国“清洗”并让他们熟悉芬美的公司结构和部门职能。
被称为“隐形冠军之父”的德国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说,克服文化差异和消除误解的最好方法是加强沟通。
标题: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生意经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727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