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推动中国金融变革的力量
本篇文章3485字,读完约9分钟
12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gfl共同主办的第84届大金融思想沙龙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命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力量》的演讲。
以下是副总统吴晓求讲话的简短摘要:
中国金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在我看来,这种变化是不可阻挡的,有三个主要因素导致中国金融的深刻变化。
首先,推动中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是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被植入传统金融体系后,金融形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新技术注入传统金融后,传统金融的灵魂和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金融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技金融克服了传统金融的时间空约束和时间空约束,对中国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许多人看不到这种变化,甚至有些人为落后金融的回归欢呼。这些欢呼有点令人费解。例如,他们为支付宝的余额最终回到商业银行而欢呼。这是逆势而行,完全违背了金融改革的趋势。我们不能采取这样的金融政策来扭转新的金融趋势。我相信科学技术将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金融角赶超必须在这个领域,而不是在其他领域,而且在其他领域很难赶上美国。未来,科学技术将在推动中国金融进步方面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三方支付推动了中国金融的深化改革、金融的结构转型和中国消费模式的飞跃。没有这些飞跃,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困难的。
第二,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来自市场的力量。市场力量不仅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管理机制建立在市场化的平台上,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将改变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即金融资产结构。金融资产结构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最深层结构,市场力量将导致中国金融体系最深层资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显然来自社会需求的变化。金融必须满足社会、机构或个人多样化和市场化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在中国慢慢进入高收入阶段后,人们的金融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明显和迫切,其中理财是最重要的金融需求。基于这一趋势,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将朝着增加证券化资产比重、逐步扩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中国金融体系中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应在120万亿至130万亿之间。
根据央行2017年11月底发布的数据,托管债券市场的余额约为72.4万亿元。其中,国债约为14.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约为16.8万亿元,金融债务约为16.4万亿元,企业债务和企业债务合计约为10万亿元,其余为短期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资本工具等。要评估债券市场,流动性非常重要。然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石,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存在问题,存在重大缺陷。虽然这些数字很漂亮,但内部结构有问题。因此,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流动性。我们建议债券市场应主要关注银行间市场,这使得债券市场成为调整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机制。事实上,这是有缺陷的,这表明中国金融脱媒的过程相当艰难,但市场化的力量将从根本上推动金融改革。
第三,中国金融改革的力量来自国际化的力量。在我看来,中国的金融是一个大国的金融。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应该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球化和大国的重要标志。与经济影响力相比,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相对不足。坦率地说,目前很难说中国的金融是国际化的。从人民币国际化和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的结构和比例来看,很难得出中国金融国际化的结论。然而,未来中国金融肯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未来五年中国金融将在国际化方面迈出巨大步伐。最近,中国政府将金融机构对外资的持股比例从49%放宽到51%。三年后,除商业银行外,将不再有持股比例限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表明中国的金融开放将在未来五年取得长足进展。包括人民币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开放。我们曾经认为上海到2020年将成为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仍然非常困难。2009年,国务院提议,到2020年,上海应建成与当时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科技、市场和国际化将对未来中国金融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三股力量也是我们思考的三个维度。作为一名金融学教授,我总是把金融风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风险意识,它肯定会陷入深渊,所以我会从这个维度思考中国金融未来会发生什么。中国也非常关注未来中国是否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Xi总书记特别提到,保持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非常重要,这表明有必要从战略高度思考中国未来的金融风险。
首先,保持没有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判断非常重要。等等,这意味着中国目前的金融已经经历了一定的风险。我们不应该让它成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事实上,所有的改革和结构设计都必须有这样的基本目标。从金融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一个大国在开放期间和开放之后会有任何金融风险和波动,尤其是当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候,这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从市场角度来看,风险是一个机会,也是增强市场免疫力的重要机制。没有风险的金融是免疫的。我们都希望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未来会非常安全。但未来有一点风险并不可怕。我们必须做的是防止大金融危机对我们金融体系的毁灭性影响。这是底线。下一步,通过改革,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吸收风险、有效分散风险、有效组合风险的金融体系。我们必须清楚地思考如何设计中国未来的金融结构。要设计一个有弹性的金融体系,一个无风险的金融体系是无弹性的,金融结构必须是弹性的,这来自于资产结构。不同的金融资产结构具有不同的吸收风险的能力和弹性。弹性帮助市场在风险消失后迅速恢复。
设计一个能够有效吸收风险的灵活的金融体系非常重要,这意味着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风险后恢复能力。美国是全球动荡甚至金融危机次数最多的国家。1987年黑色星期一之后,至少出现了三次主要的金融风险或危机,包括2008年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然而,风险过后,它的免疫力变得更强,这启示我们,它不是风险最大、危机最大的国家,金融体系更容易遭到破坏;相反,1997年东南亚国家只有一次危机,但金融结构被彻底摧毁。
事实上,这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启示。因此,有必要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因为金融风险来自经济增长。有必要研究清楚中国的增长模式和结构及其与金融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的关系。所谓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实际上来自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以及增长乐观主义和金融乐观主义之间的顺周期性关系。许多国家都发生过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总结这些危机,总结这些危机的规律,为我国如何规避系统性风险提供借鉴。
至于灰犀牛,当未来出现真正的危机时,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并不特别重要。这部分很小,没有传染性,没有传播过程。最近,有许多政策,如现金贷款和大资本管理。现金贷款的风险是什么?它涉及一个概念——高利贷市场。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仍然不了解金融结构的未来和变化;我赞成一半的批评,因为我意识到中国金融的风险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金融机构主要受到监管,风险来自资本不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被列为优先事项,因为金融机构尤为重要,通过监管机构对冲金融风险溢出是正确的。然而,现在金融结构已经改变,透明度的风险正在迅速上升。包括证券化产品在内的许多理财产品都将透明度作为核心风险,而这并不来自资本充足。因此,对大资本管理的监管有其优点,认识到中国金融的风险结构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资本管理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缺陷,如试图通过严格的监管将这种具有理财功能或准理财功能的产品融入传统的金融体系,试图使风险提前爆发。这种做法值得怀疑。金融总会有风险,金融监管者的责任不是引爆风险。金融系统不受一些金融风险的影响。我们不能夸大其词,这种做法损害了金融体系的财富管理功能,而中国金融未来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财富管理。
我有点担心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后,如何使人民币汇率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波动。商业银行未来10年的风险是局部的,整体上不存在流动性风险。债务违约的风险肯定会存在,但绝大部分不会出现危机。未来股市会有波动,但波动周期会延长,2015年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总的来说,我对中国的金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亚洲国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类似美国的情况?这或许是可能的,因为这是大国金融的基本特征。
(江楠)
标题:吴晓求:推动中国金融变革的力量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7271.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