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钢到三菱,日企屡屡“越界”根源何在
本篇文章1798字,读完约4分钟
继上个月日本神户制钢公司倒闭后,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材料有限公司最近曝光了一桩产品数据欺诈丑闻。曾经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大企业“集体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对东窗事件有预感
三菱复合材料的欺诈行为与神户制钢完全一样,可以用“复制不变形”来形容:
这也是篡改数据——三菱材料的子公司三菱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密封圈被发现篡改数据,数量达到约2.7亿。2016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17日,三菱神通若生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铜制品存在数据篡改,涉案产品达879吨。此外,三菱铝业也暴露于数据欺诈。
这也伤害了客户——三菱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产品”涉及229个客户。其中,有70家航空/航天客户。三菱新铜若松制造有限公司的问题铜产品涉及29家客户,该材料主要用于汽车行业。
同样,没有报告你所知道的情况也是如此——三菱电气和三菱信通早在今年10月就发现了问题,但他们迟迟没有宣布,这遭到了外界的强烈批评。
许多西方媒体认为日本的新丑闻并不奇怪。英国广播公司似乎有先见之明。可以预见,日本制造业的不当行为将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因为有两个主要因素似乎让制造商“越界”感到尴尬:第一,日本企业正面临来自外国竞争对手越来越大的压力;其次,日本2006年通过的《举报人保护法》增加了不当行为被曝光的可能性。
“偷工减料”的形成
日本的大公司是如何偷工减料,一步步实施欺诈的?
日本分析师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增长的长期放缓一直是一个主要因素。它迫使日本公司改变商业模式,走捷径。
二十年前,日本公司专注于增长战略。后来,他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将不再强劲增长,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集中精力进行重组、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东京富士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丁·舒尔茨表示,提高效率的努力让管理层渴望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的效益,甚至挑战质量控制的底线。
由此可见,日本品牌在夹缝中生存、渴望成功、粉饰业绩是近年来日本制造业丑闻的根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吴进安表示,频繁的丑闻与日本制造业的企业文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过去制造业注重“重在现场,重在质量”,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利润第一”的观念越来越突出,企业不惜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使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等级森严,层级过多,而不是扁平化管理。“大企业病”会导致很多基层一线问题无法在高层反映出来,上传和发布信息需要时间和精力,容易积累小问题,造成大灾难。
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来看,大量的临时工和同工同酬的调度员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二十年前,制造业第一线的临时工比例是20%,现在大约是80%。临时工的工资通常是正式工人的三分之二或一半,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他们往往会成为第一批被淘汰的工人。所有这些都使他们缺乏归属感。日产使用不合格人员灌注工厂检查程序的丑闻可以最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为亚伯敲响警钟
然而,日本企业的隐瞒和虚假报道暴露了日本企业管理和监督不力、“家丑”的普遍问题。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指出,日本企业不乏潜规则。企业缺陷的揭露者往往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得到上级的默许,采取“内部消化”的方式来处理“不太严重的问题”,被中低层员工视为一种合理的选择。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日本企业的经营与其说是基于市场模式,不如说是基于对政治等各种利益平衡的考虑。家族管理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这与全球化时代不断变化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代人’被认为是推动日本经济起飞的主要力量,但现在日本正受到儿童老龄化的困扰,加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就业人员结构和就业制度变化等综合因素。原本隐藏在光环下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陈向解释道。
吴进安认为,日本企业欺诈已成为一种群体现象,这给安倍敲响了警钟。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的几年里,虽然日本股市达到了25年来的最高点,日元汇率的降低促进了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但一个大问题是日本企业不愿意将内部积累的200多万亿日元用于直接投资,也不愿意提高员工的工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安倍的坏结果,他只注重表面经济数据的美,而忽略了一些深层经济指标,如一线正式工人的比例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这些可能注定了日本制造业在转型中的尴尬,“再崛起”的无奈将持续一段时间。(记者:张权)
标题:从神钢到三菱,日企屡屡“越界”根源何在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153.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