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技术渐趋成熟 盐碱地变良田进程加快
本篇文章907字,读完约2分钟
“海米”的成功试验和一套盐碱地综合配套技术的初步探索,使“海米”种植技术基本成熟,中国几亿亩盐碱地指日可待。”日前,青岛海米R&D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在李沧区青岛海米R&D中心“海水稻田”旁告诉记者。
正是在这里,张国栋提到的“海米”试种获得成功。9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的技术团队在这里测产了最新一批“海米”,亩产最高可达620.95公斤。结果一经公布,现场的人群沸腾了——这一亩产量意味着中国在“海米”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技术人员介绍,在青岛海米R&D中心实验基地南侧的实验场种植了1000多种不同类型的海米。其中,在7号和8号试验地种植了312个耐盐耐碱性强的“海稻”,试验地通常用3‰至6‰的不同盐度的盐水灌溉。“海稻”是耐盐碱水稻的简称。传统水稻在盐碱浓度较高的稻田中不能正常生长,但这里的“海米”在盐度为6‰的盐水灌溉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未来,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海米”有望用更多的盐碱水灌溉。
“最初的预期目标是300公斤,现在最高亩产量是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扬州大学教授、“耐盐碱水稻材料评价会”产量测定小组组长刘石平在“产量测定材料的确定”、“收获”和“数据测定”等多个步骤后,公布了“海米”田间产量测定结果。此外,三种“海米”的亩产量已超过400公斤,分别为547.72公斤、490.47公斤和438.14公斤,远远超过原先估计的300公斤。
"这次培育的‘海稻’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张国栋说,最重大的技术突破是可以直接用盐度为6‰的盐水灌溉,产量大大提高。亩产620.95公斤已经超过了在盐度为6‰的海水中生长的“海米”的最高产量。
事实上,在这一突破之前,青岛“海米”R&D中心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盐碱地改造试验。自2013年以来,他们在盐碱地资源丰富的山东省东营市建立了千亩种植示范基地,研究盐碱地改良技术,并在全国23个地区组织了35个耐盐碱水稻品种(系)的中试。从10月28日开始,东营的稻田也开始收获,亩产量达到400公斤左右。
通过这一系列试验,青岛“海米”R&D中心探索出一套盐碱地改良的综合配套技术,即“四维改良法”。“四维改良法”整合了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抗逆水稻四大要素,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张国栋说,根据各地盐碱地的情况,四项关键技术可以自由搭配,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最佳解决方案。据悉,青岛“海米”R&D中心还推出了栽培系统、植保系统、设备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服务系统四大配套服务系统,通过系统服务改善盐碱地。
“盐碱地的改良在中国乃至世界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是很少有方法是广泛适用的、经济上可行的和有效的。“四维改善法”优势互补,可以共同打造养殖、种植、加工、仓储和物流等产业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张国栋说。
盐碱地“海米”高产的实现和盐碱地改造技术的成熟,无疑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盐碱地的进程。据报道,中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约3亿亩具有改造潜力。据估计,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上推广“海米”,年产量将达到300亿公斤,可养活8000万人。如果扩大到世界上142.5亿亩盐碱地,这个数字还会扩大几倍。
据悉,目前,“海米”已经走出青岛,走向全国。联合国多个科研单位青岛海稻R&D中心今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合作小组,并首次制定了耐盐碱水稻相关认证标准。袁隆平团队的目标是:三年内,耐盐水稻的耐盐碱能力将超过6‰,亩产将超过300公斤;再过五年,我们将实现改良盐碱地水稻技术的产业化,为国家增加1亿亩耕地,扶持8000万人口,促进全球化发展,帮助更多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开荒换田,帮助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经济日报记者刘成通讯员孙)
标题:“海水稻”技术渐趋成熟 盐碱地变良田进程加快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51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