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之路
本篇文章2788字,读完约7分钟
怒江州福贡县老木登高山茶厂位于海拔2600米的罗比雪山。茶叶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贫困家庭通过加入合作社种植茶叶来摆脱贫困。图为茶农采摘茶叶。我们的记者蒋鹏照片
通过公山县独龙江镇的电子商务服务站,当地贫困家庭生产的土特产已经遍布全国。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我国的一个深贫困地区。为了引导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怒江州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林业生态扶贫,将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鼓励贫困家庭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生态旅游,有效促进扶贫工作-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总人口54万,少数民族占93.76%,98%以上的土地属于高山峡谷。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基础设施,怒江州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如何使当地人民摆脱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怒江州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态扶贫,走出了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有效促进扶贫的“双赢”之路。
贫困家庭成为流浪者
怒江州建立了生态护林员制度,从有固定卡的贫困家庭中雇佣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
怒江州林业资源丰富,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腹地,也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江州森林覆盖率高达75.31%,林地面积1898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超过1000亿元。此外,怒江州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动植物王国之珠”和“世界物种基因库”。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67种。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准确的扶贫?2016年,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怒江州林业系统建立了生态护林员制度,从建立档案的贫困家庭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据报道,怒江州管理的森林面积为1822万亩,原来只有1977名护林员。人均管理面积过大,管理和保护力量不能满足管理和保护要求。目前,怒江州已经从贫困家庭中雇佣了6388名生态护林员,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卡,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这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脱贫的问题,也将一些因贫困而随意使用资源的生态破坏者变成了生态保护者,极大地提高了生态管理和保护的能力。目前,怒江护林员人均保护面积从9215亩下降到2178亩。
今天,在怒江州公山县独龙江乡的133户贫困家庭中,每户都有一名生态护林员。公山县副县长陈玉桥希望部署更多的生态游骑兵。“最好让每个农民的家庭都有一个生态护林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独龙江乡占地1997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427人和农民1120人。目前,没有护林员的农户有892户。如果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护林员,农民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守卫1997平方公里的边境线和中缅97.3公里的边境线,保护267万亩林地。
生态旅游促进收入增长
2016年3月,怒江州开始推进“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启动“怒江花谷”生态建设,打造怒江花谷景观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怒江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海拔2000米以上的“生态良好的山顶地区”,禁止一切放牧、耕地、狩猎和采伐活动,严格保护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态景观。
记者从怒江州六库镇驱车来到独龙江镇,看到沿途风景如画。随着高山植被的逐渐增加,空气体变得越来越新鲜。怒江林业局党委书记刘新荣对记者说:“过去,河对岸的山都是秃的。自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植被开始增加。未来,我们将把这条路改造成一条美丽的路,沿途所有被封锁的建筑都将被拆除。那时,游客可以在路上欣赏怒江的美景。刘新荣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怒江州完成造林1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5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义务植树634万株。2016年新一轮森林资源调查显示,与前一轮相比,怒江州林地面积增加了51万亩,达到189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39%,达到75.31%贫困户参加植树造林获得劳动收入,平均家庭收入在1800元以上。新一轮退耕还林使15837户贫困家庭获得了每亩1500元的补助。”刘新荣说。
自2016年3月起,怒江州开始推进“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启动并实施“怒江花谷”生态建设,在“两江”流域沿线的山区、公路和重要景观节点种植叶花、攀枝花、梧桐、竹子等特色树种,打造怒江花谷景观。在怒江州未来三年的规划中,怒江州将建设冰中罗、上江、独龙江等六个特色镇,建设1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培育200家民俗客栈、250个乡村旅游示范户和150个特色旅游商品生产者,引导和带动贫困人群建档参与旅游商务服务。据初步估计,这将直接或间接带动400户1500人的贫困家庭就业,平均每户年收入将超过2万元。
今年,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和独龙江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也通过了云南省的省级评估。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将为当地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的增收渠道。
良好的森林经济效益
政府帮助贫困家庭发展林下经济,从而使一些贫困家庭脱贫。2016年底,独龙江镇贫困家庭减少到133户,524人
怒江州以生态建设为出发点,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同步推进,大力发展特色林产工业。龙新平是怒江州公山县独龙江乡龙源村的一户贫困户。他告诉记者,他在森林里种了经济作物,比如复叶草和曹国,还分散饲养了中国蜜蜂。因为这里有熊出没,一年只剩下一两个蜂箱,其余的都被熊吃掉了。公山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胡秀兰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问题,公山县政府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蜂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具体指导村民开展养蜂工作,科学布网,防止今后熊偷蜂蜜。张国华,独龙江乡第一任地政当村书记,云南大理扶贫干部。他告诉记者,“通过帮助工作,当地人民(603883,临床单位)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龙新平,一个贫穷的家庭,尝到了在森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的甜头,发现在森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确实比过去种植玉米更有效。他正在考虑贷款投资,在森林下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
在怒江州福贡县老木登村,记者会见了老木登茶农合作社和大林的法定代表人。记者看到,合作社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其中最令何大林骄傲的是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授予的“全国科普惠村带头人”。何大林说,该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成员已从11个增加到120个,占地2000亩茶叶。合作社吸收了10多个贫困户,统一购买成员种植的茶叶,所有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都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据独龙江乡党委书记金义介绍,全乡草果种植总面积65133亩,是2012年的1.8倍,产量达到317吨;种植重建筑1577亩,辣椒8700亩,核桃8000亩,茶叶94.5亩;制造16600个蜂箱,招募5000只独龙族蜜蜂。去年,由于草果价格上涨,仅草果的收入就超过了500万元。到2016年底,独龙江镇的贫困家庭已经减少到133户,524人。据估计,今年将有5个村庄的397人脱贫,到2018年将全面脱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蒋鹏)
标题: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之路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501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